出罪的标准,使醉酒驾驶行为的出罪化受到犯罪论体系的制约,从而能够从犯罪论体系上检验使醉酒驾驶行为出罪的判断过程。能够使醉酒驾驶行为出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2011)中刑初字第962号。 [9]关于刑法上没收犯罪工具的标准,参见王飞跃:《犯罪工具没收研究》,载《中外法学》2010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41.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点上走得太远了,它撞在了法律的边界上,结果头破血流。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错误地认识了权力分立与法官受到法律约束原则在宪法和法律政策上 其确立一套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和适用程序。 最后,在刑法诠释学的模式中,并不排斥方法的作用,刑法解释仍然在解释的具体工具的意义上存在并使用,同时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698.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点上走得太远了,它撞在了法律的边界上,结果头破血流。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错误地认识了权力分立与法官受到法律约束原则在宪法和法律政策上 其确立一套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和适用程序。 最后,在刑法诠释学的模式中,并不排斥方法的作用,刑法解释仍然在解释的具体工具的意义上存在并使用,同时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680.html -
了解详情
印证,因故意所认识的对象,亦即用作判断标准的客观构成要件有两个:一为判断者从行为外观所认定的,一为行为人自己的认知。在存在错误的情形,根据行为外观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页。 ⑦ 同上,第397页。 ⑧ 陈赝方:《刑法上客观归责理论之目的与适用疑义》,载于《刑事科学》第43期,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74.html -
了解详情
判断行为是否足以构成犯罪;而法律层面上的判断,只应当涉及行为事实;就主观而言,也就是只应当包括行为人对其行为事实的认识及意志态度。而违法性意识作为有责 上有权利侵害说、法益侵害说、义务违反说等不同观点。 [12]由此可见,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将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排除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之外,无疑是不科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588.html -
了解详情
不是扩大而是日益萎缩。[5]所以,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并不是对无限防卫权的规定,将其定性为无限防卫权无疑是错误的,会引人产生防卫没有限度的错误思考 情况太过急迫,防卫人根本无暇准确判断侵害的性质及程度,所以不要求很准确,有抽象的、事实上的认识即可,而不要求有法律上的认识。 2.防卫目的。即防卫人追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31.html -
了解详情
次评价。在第一阶段对该当性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即判断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所描述的某个具体犯罪的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的特征,包括实行行为、结果与 ),指行为虽然不值得赞扬和鼓励,但是基于行为人的特殊原因不予刑罚处罚,如未成年、精神病、被胁迫、认识错误、警察圈套等{2} (P.89-1oo)。积极抗辩是独立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672.html -
了解详情
的试金石。德日体系中的三阶层论虽然在客观上契合了上述要求,但却并未被德日刑法学者从刑事司法意义上(而主要是从超司法的认识过程上)加以阐述,这是 形式到实质的判断。实质的判断必然是个别的判断,但要通过形式判断这一必经阶段。可以认为,但书要求刑事司法在定罪中从表面上符合刑法规定的要件的行为中注意剔除那些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893.html -
了解详情
的试金石。德日体系中的三阶层论虽然在客观上契合了上述要求,但却并未被德日刑法学者从刑事司法意义上(而主要是从超司法的认识过程上)加以阐述,这是 形式到实质的判断。实质的判断必然是个别的判断,但要通过形式判断这一必经阶段。可以认为,但书要求刑事司法在定罪中从表面上符合刑法规定的要件的行为中注意剔除那些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62.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7]刑法第305条还有证人故意作虚假证明的规定。从以上这些法律规定来看 ]我国的部分教授学者也认为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在目标上只能是追求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19] 相对真实论有待商榷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对真实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5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