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看,宪法有立宪目的、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三个层次。立宪目的说明为什么立宪,宪法原则是立宪目的的具体化,宪法规范是宪法原则的规范化。立宪目的、 有限的观念还没有完全体现在法律中、在权力与权利冲突中还存在片面强调权力的倾向。(3)司法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权保障的需要。我国的司法制度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074.html -
了解详情
再来反思一下,为什么《立法法》已经实施二年有余,而与《立法法》相抵触的一些法规、规章、办法等还在为祸于民?公民的宪法权利为何还不能得到保障? 孙志刚案使收容审查制度和《宪法》、《立法法》的矛盾裸露出来。《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立法法》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929.html -
了解详情
,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权是党的领导权所派生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还要坚持党管国家机器(包括司法机关)的原则。既然要管,怎么不能监督,新闻媒体能监督、群众能监督,党委还不能监督?何况这种监督是宪法中有规定的。当然,法律还应细化,监督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7.html -
了解详情
知识提升法律科学的工具或者说方法。换言之,缺乏普遍正义与个体权利内涵的法律知识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学;但任何法律知识,包括内含普遍正义与个体权利的法律 争论也非易事。 春秋战国和魏晋时期,学术探讨和自由争论都是非常热烈的,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导致法学的兴盛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1)如前所述,首先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3916.html -
了解详情
,但该行为对法益仅具有抽象的泛化的危险,并非具体的实质危险,故还不能认为行为人着手实施了交通肇事罪的实行行为;只有当具体的险情出现,要求行为人履行注意 义务,则在行为人明知其无危险控制能力仍故意实施危险行为的情况下(此时不可能轻信能够避免),为什么不构成故意犯而构成过失犯呢?这些都是提倡前置不作为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189.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很不宽松的社会,会产生很多问题。对通奸、第三者插足法律为什么不管?法律要给人们留下一个私生活空间。“通奸、第三者插足是不道德的”,这肯定是一种主流道德 不一样的:离婚就要按夫妻共有来分割财产;而同居就不享有夫妻财产分割的权利,一方死亡另一方还不能以配偶身份继承财产,这对于事实婚姻中的弱者一方损失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4478.html -
了解详情
罪名成立。二审期间,被告的一位朋友从公安局内部将藏到卷柜中的这些文件偷了出来并转交律师,二审才改判无罪。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被告人家属为辩护律师提供了 ,却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既然对控方的非法证据必须排除,为什么对辩方的非法证据却不能排除?这样做是否也会有失公平?要从理论上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1211.html -
了解详情
强调报应,为重刑的贯彻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刑罚的保障机能不能彰显出来。3.这种只重行为不重行为人的理论模式,忽视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 能把罪魁祸首落于该理论本身;另一方面是行为人人格测量上的难题,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还不能精确测量人格现状的情况下,确实有让人怀疑的余地,但是随着自然科学与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740.html -
了解详情
只能用越来越低的道德防线回归本位,古代、欧洲国家都已有了成功的典范,为什么我们不能借鉴、效仿呢?当法律所维护的公民利益因道德防线薄弱而无法得到保障 的必要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光受益人有支付见义勇为者费用的必要,国家也应当站出来给予见义勇为者高额的奖励、为见义勇为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这种方式、方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619.html -
了解详情
报酬,因此,本罪的法益是劳动者的财产权,其具体内容通过行为对象劳动报酬体现出来。 (二)行为对象: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的对价。 不履行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属于不作为犯,那么刑法只是单纯处罚欠薪不支付行为。可是,为什么不用刑法规制其他民事领域中的欠账不还呢?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3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