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没有补差的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自2004 十五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494.html -
了解详情
、弹药、器材等进行移交。移交工作应当在本人离开工作岗位前完成。 (二)公安民警因故暂时离开岗位时,应当将自己负责的工作向代理人员交代清楚。 第二十三 制度,详细记录值班期间发生的重要事项及其处置情况。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问题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员的姓名和主要情况; (二)向上级报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354.html -
了解详情
研究,并作出必要的解释或者说明。如果发现有事实依据、足以影响选举或者任命的问题,党委可以建议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暂缓选举、任命、决定任命, 职务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二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5027.html -
了解详情
职务上的便利受贿而应得到惩罚,而不是行为人利用自身职权或便利收受他人贿赂的问题。前者侧重惩处的是行为人利用他人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而后者侧重惩处的是 后就谈不上利用自己的原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二是离职应当是永远离开工作岗位不再返回,并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了有关离职手续。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665.html -
了解详情
职务上的便利受贿而应得到惩罚,而不是行为人利用自身职权或便利收受他人贿赂的问题。前者侧重惩处的是行为人利用他人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而后者侧重惩处的是 后就谈不上利用自己的原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二是离职应当是永远离开工作岗位不再返回,并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了有关离职手续。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039.html -
了解详情
从事劳动的人员,法律未作禁止性规定。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 而是属于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倘若还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为用人单位工作的,此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由原来的劳动法律关系转变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4525.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农民工劳动权得不到保障的现状,从法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求解农民工劳动权保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权;权利保护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获得职业权、自主择业权和平等就业权。 获得职业权是劳动者请求国家提供工作岗位和对抗雇主非法解雇的权利。前者是公民的积极权利,要求国家采取积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1642.html -
了解详情
民总目标,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等法律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审判管理概述 1、加强审判管理,是践行三个 ,及时发现、解决影响案件质量和效率的问题,保障审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13、切实加强审判绩效管理,做到审判管理与岗位目标考核、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853.html -
了解详情
称下派干部),显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使用问题的解释》规定的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 的关键在于监督,临聘人员职务犯罪预防也不例外,要在征迁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上建立规范、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加强对一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070.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提前30 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30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