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罪加重处罚的情节,而且在肇事后逃逸的问题上,肇事人主观上是故意的,而且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符合共犯的构成条件。⒂在笔者看来 重心在于构建共性的法律,形成法律文本。(22)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刑法立法权应当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部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886.html -
了解详情
的是,对于什么是预测可能性,公民的预测可能性和法官的找法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理论界却鲜见详尽的分析和细致的解说。持实质解释论、客观解释论立场的学者固然对预测可能性大加赞赏,[7]以下持相反观点、认为刑法应坚持形式理性的学者也能从预测可能性出发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10] 在我看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593.html -
了解详情
解释方法应当受目的解释方法的支配?其四,目的解释方法和其他基本解释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目的解释方法在其他解释方法中均有体现,那么无处不在的目的解释方法 与刑法之犯罪判断》,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黄荣坚著:《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英]哈特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382.html -
了解详情
上述考虑,本文拟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就利益衡量与刑法解释关系进行概要性的思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文并未涉及,但思考的 实现仅仅是作为达到最高目的手段而出现。因此,法律必须确保社会存在和永续的必要条件。问题是,法律的强制力不仅仅附着于法律条文,同样附着于法律的保护目的,以及他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11.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上确立犯罪这个概念,并对其予以刑罚,这进一步导致,刑法学对犯罪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犯罪问题的研究,才使人们发现,国家对于哪些行为进行刑罚是正当的 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因此,在具体法律关系中,要区分引发命令,和命令本身的不同。引发命令与命令本身虽然具有因果关系,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在法律关系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5812.html -
了解详情
联合复句、偏正复句、多重复句等形式,其中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等,偏正复句包括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等[58]。 1、 文本中其他的存在情况,二是刑法文本中其他的语言学解释。除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我们还探讨了语言和刑法的关系、刑法文本中的其他存在和研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25.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因此,行为人无须知道损害,也无须建立起因果关系,只要是自己的风险决定违反刑法的风险规制,即应负起刑法上的法律责任。[17]在以上论述中,没有 是指罪责。在这种情况下,预防必要性就是在具有罪责的前提下进一步考量处罚必要性的问题:如果没有预防必要性,即使有罪责也不应处罚。因此,预防必要性具有出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170.html -
了解详情
的自由。客观性是人类解释法律的永恒性追求,但法律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描述客观世界的因果定律,而是一项行为规范,所以法律的客观性都是相对的。 但何为客观性成为 否存在的价值意义[14]。 【作者简介】 付玉明,单位为西北政法大学。 【注释】 [1]关于刑法解释学与诠释学的关系问题,笔者在《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199.html -
了解详情
行动的自由。客观性是人类解释法律的永恒性追求,但法律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描述客观世界的因果定律,而是一项行为规范,所以法律的客观性都是相对的。 但何为客观性成为 融入法律构造的实践则是根本上的,决定其应否存在的价值意义[14]。 【注释】 [1]关于刑法解释学与诠释学的关系问题,笔者在《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183.html -
了解详情
每一条文的罪状表述中都有大量词语属于原型范畴,这些词语广泛分布在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犯罪对象、数额和情节、主体身份、主观方面等所有犯罪构成要件中。从词性上 上网帐号、密码上网的行为解释为盗窃罪,体现了以原型范畴的认知模式分析、解决刑法问题的进路,这些规定和解释是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而司法解释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28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