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使得他人处于此种情境即可,即激励其实施违法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唆人和被教唆人之间必须有精神上的接触; Eberl-Borges(2002), 830,Rn.13. [7] 参见程啸: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 [8] 王利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316.html -
了解详情
极少数国家承认名义性赔偿。[51]通常来说,在无需证明损害发生即能成立的侵权行为中(如直接损害、文字诽谤等),法院往往判决给予名义性赔偿,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23]参见芮沐:《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页 [24]这可以说是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304.html -
了解详情
未来也将需要的那些基本规则,除此以外的则交给特别法和判例来提供。 其次,侵权行为特别法规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所涉及的往往都是一些在保护对象、归 ,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7] 梁彗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法编继承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 [8] 梁彗星。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260.html -
了解详情
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3]伍再阳:《意思联络是共同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法学季刊》1984年第2期。 [4]参见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68页。 [5]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220.html -
了解详情
保护的范围进行列举,加上其他合法权益的表述。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规定侵权行为一般条款: 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民事主体下列民事权利或者利益,造成损害的 恢复原状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依据第134条当然也享有排除妨害请求权。那么,侵权请求权和物权保护请求权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如何能够区别?多数学者主张,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491.html -
了解详情
(2002), 830,Rn.1f. [6] Staudinger /W. Belling/Christina Eberl-Borges(2002), 830,Rn.13. [7] 参见程啸: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 [8] 王利明: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079.html -
了解详情
,有如下几处亮点: 1、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同命同价。侵权责任法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以相同数额确定 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明知缺陷仍然产销应承担惩罚性赔偿。本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339.html -
了解详情
研究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道路,已经进入了完善时期。《侵权责任法》在保护民事权利、制裁侵权行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中,必将发挥重大的法律调整作用。我 全部内容都是在规定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以及行使民事权利的基本规则。而《侵权责任法》在民法典中的基本性质是民事权利保护法,对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提供保障功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81.html -
了解详情
特别法中规定了事业者承担无过错责任。除此之外,其它公害问题的处理,依据一般侵权行为理论即仍实行过错责任原则。 [20]其现实情形正如一位留德学者所 .asp?id=10839,2009-3-30访问。[20] 马俊驹、罗丽:《日本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21] 汪学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46.html -
了解详情
等极少数国家承认名义性赔偿。 [51]通常来说,在无需证明损害发生即能成立的侵权行为中(如直接损害、文字诽谤等),法院往往判决给予名义性赔偿,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23]参见芮沐:《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页 [24]这可以说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09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