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动机。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揭示了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因此,任何犯罪 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年版,第48-49页 5.包雯《犯罪构成若干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6.杨春洗等:《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38.html -
了解详情
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是刑法理论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刑事责任理论的研究和我国刑法理论的繁荣息息相关,经历了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不 。另外还有学者专门对伤害未遂的刑事责任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指共同犯罪刑事责任的基础是共犯人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各犯罪人应当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32.html -
了解详情
保险诈骗罪共犯的结论,故属于注意规定;同时,由于存在该规定,在中介组织人员故意为他人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尽管在客观上行为也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陈兴良:《共同犯罪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311页。 [11] 参见杜国强:保险诈骗罪共犯问题研究,《人民检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069.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避免适用不当。如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增设故意传播恶性计算机病毒罪和制作恶性计算机病毒罪。非法制作恶性计算机病毒,或传播 -06-07 16:18:00. [23]电子商务犯罪及其在现行刑法框架下的处罚对策,载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475.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个事实平面;与此相对观之--在另一刑法规制的平面上,其类型化意义为故意杀人罪。事实的平面对应于规范的平面进而经正当程序获得刑法评价意义--法治秩序下所谓依法断案 。而在构成要件的推定机能等问题上,中国学者们对德日体系也存有诸多误解。参见周长军:《犯罪论体系的程序向度:研究误区与理论反思》,载《清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694.html -
了解详情
德国学者围绕着间接正犯研究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实行着手问题,其中的一些主张存在实行着手的认定过于推迟或提前的问题。利用者说在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情况下, 理论中的共谋共同正犯理论总的来说亦不具有借鉴的意义。 如前所述,我国有学者主张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自己开始实施组织行为之时为着手的时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125.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正犯的错误情况,同样值得研究。笔者谨就以下三种错误情况作简要论述:1、幕后操纵者错误地认为,直接行为人具备犯罪故意或是有责任能力的,而事实上后者 和广大国民法律素养良莠不齐,本着务实的科学态度,刑法典对间接正犯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尽量作出详实和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事先预知刑法保护什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85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张某手持尖刀,殴打妻子,并扬言杀妻子全家,从主观上看,张某有犯罪故意。王某到张家见张某正手持尖刀在卧室门口和妻子吵闹,王某一边劝说张 。11 为此,对无过当之防卫必须严格审查,防止滥用。这里涉及一个举证责任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在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的,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5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动机。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揭示了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因此,任何犯罪 一般学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年版,第48-49页 5.包雯《犯罪构成若干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6.杨春洗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906.html -
了解详情
进一步确保投保人在交易中保持一定交易谨慎;法律强制保险人如实回答询问,不仅可以防止保险人故意欺诈,也可以防止保险人过失不回答或不实回答的抗辩。如何判别提醒义务的 作 者:李 旭指导老师:沈同仙 副教授[1] 徐卫东主编:《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289页。[2] 葛延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6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