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行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刑法第11条的规定表明,犯罪故意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包括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刑法 是一种混合罪过或双重罪过。 肯定说的第三种意见认为,双重罪过除了存在于故意伤害致死这类犯罪中外,还存在于工矿企业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之中。 否定说认为,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94.html -
了解详情
(看上去是不是很像是一种讨厌的矫正正义,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但是人身伤害必须是直接造成的。 然而,间接侵害之诉(Trespasson the Case)也不存在。这类 (Case)为诉因的诉讼对你产生威慑。想一下,答案是简单的。在出现故意伤害他人时,即使是间接的,加害人会被绞死或鞭笞。在过去这就是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730.html -
了解详情
加重犯批评得一文不值。(注:Binding,Normen Ⅳ,S.115f.)Lund认为,除了过失作为+故意不作为的类型外,其余类型或者为单一行为,或者为结果加重犯,只有过失 在河中挣扎,乙闻声置之不理,甲因而溺水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因先行的故意伤害行为与发生死亡结果的不作为侵害的法益不同,且不属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5.html -
了解详情
例如,日本学者即认为暴力犯罪是指伴随行使暴力的犯罪,典型的如强盗、暴行、伤害等。所谓暴力,包含暴行以及威胁行使暴行。根据我国多数学者的看法,归纳起来,所谓 可以包括最严重的暴力,如刑法第104条的武装叛乱、暴乱罪,可以包括诸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行为,换言之,该种犯罪暴力本身就包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52.html -
了解详情
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按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 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笔者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 实践中还有行为人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明确知道自己的驾驶行为会 进一步造成受害人伤害或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不顾受害人死活而继续驾驶,最后导致受害人死亡或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56.html -
了解详情
乙在甲家里对丙进行虐待,甲不予阻止,丙被虐待致重伤。问:甲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还是仅单独构成遗弃罪? 【事例六】犯罪嫌疑人刘某,是 刘某的行为评价为盗窃罪的共犯是合适的。至于前述学者通过否定存在盗窃罪的共同犯罪故意从而否定成立盗窃罪共犯的主张存在疑问。我国刑法理论通常承认片面的帮助犯,[17]不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296.html -
了解详情
的阑尾切掉的,虽然医生属于正当业务行为而阻却违法性,但父亲还是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为警察勇捕逃犯而大声叫好的,虽然警察的行为属于依法令 而拍手称快的,虽然法警的杀人行为被阻却违法性,但这些拍手称快的人还是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等等。这些结论存在重大疑问。笔者下面一一驳斥王文的主张。 首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47.html -
了解详情
造成数人死亡、受伤。该事件被认为.是75事件的延续。 为依法严厉打击针刺伤害群众等犯罪活动,保护群众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同时对多人的健康造成现实危险,而该行为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应定故意伤害罪。有些传染病病毒从注射到感染本身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潜伏期),并且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59.html -
了解详情
类似,行为无价值论可能会得出伪证罪未遂的结论。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有作伪证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伪证行为,只是由于歪打正着,缺乏伪证的结果,所以只是成立伪证罪 伤害行为,不联系取得财物的主观意思,就难以区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强拿硬要的行为,不联系寻衅滋事的意思,就难以区分抢劫罪和寻衅滋事。 [39]可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321.html -
了解详情
人丁某以“意外”死亡为由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险公司以“血崩”是疾病不符和“意外伤害”的构成要件为由,仅同意支付保险合同规定的疾病保险金3000余元,拒绝支付 ,最终进入了“意外就是意外”时期。它的基本内容是:即使先于伤害的被保险人的行为是故意的,如果它们之间有一些不能预见或不同寻常的情况发生而造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6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