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破坏公司人格的独立性,因而是为公司法所禁止的。 ② 对这一问题,理论上曾存在争议。肯定说认为,法人犯罪内部的自然人间构成共同犯罪的关系(参见赵秉志. 犯罪主体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54. ) ;否定说认为,法人是人格化的社会组织体,其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有别,不能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87.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的精神和理念, 如何确定实质的判定标准是犯罪论中的难题, 莫衷一是, 可见违法性的实质判定是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多趋于从阻 结果无价值而忽视行为无价值。目的说认为违法性的实质在于违背国家为社会共同生活所设定的目的, 对于行为的实体内容进行认定时, 必须以国家规定的产生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73.html -
了解详情
意思联络之一人,只成立结伙强盗罪,关于放火部分,不负责任。[ 5 ] (第300页) 在处理共同实行犯的实行过度问题时,我国理论界与司法实际部门对如下几种特殊情况存在 犯对超出了共谋范围的罪行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关键是看他们对超出了共谋范围的罪行能否构成共同犯罪。只有当其他共同实行犯对超出了原共谋范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505.html -
了解详情
,难以做到罚当其罪。而一旦成立共同正犯,则可以根据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作用的大小,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第二类情况构成共同正犯,学者们之间并无异议,笔者 对作为者产生具体的规范命令,要求其不实施侵害行为。作为者的态度决定着是否侵害犯罪客体,因此无论是在事实上或是在规范上,作为者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不作为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73.html -
了解详情
个基本特征: (1)未公开性 未公开性是未公开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认定信息是否公开是正确认定未公开信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前所述,未公开信息不一定是当然 间接正犯的帮助犯。[13]此种情形下,基金老鼠仓行为人和指令接受人也构成共同犯罪,前者属于基金老鼠仓的间接正犯,后者属于帮助犯。 (三)泄漏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804.html -
了解详情
学研究的不同深化思考方向,没有必要强求刑法方法论本体理解上的一致性,关键要看是否针对现实的问题提出了有助益的方法论见解。如果这种看法可以被接受,那么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赵秉志.片面共犯不能构成共同犯罪[N].检察日报,2004-07-08(3). [17]陈兴良,周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00.html -
了解详情
基本问题,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学者们在单位犯罪成立问题上的分歧,只是集中表现为单位犯罪的成立是否具有特殊的犯罪构成。持肯定观点的论者认为,单位犯罪 犯罪成立和刑事责任的特殊规定。因此,一如故意犯罪形态和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的性质也是犯罪形态。更能说明单位犯罪地位的规定是刑法分则。在刑法分则中,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7.html -
了解详情
意义上,就没有理由认为其间在刑事责任的成立上有什么差异。在这种关系中,是否直接参与了实行行为、其分担或作用如何并不左右上述共犯的刑责本身的成立。 《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页。 (29)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112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192.html -
了解详情
在法庭上行使辩护权,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并不以刑法学著作是否表述为转移。其次,认为在犯罪构成这个舞台上,唯一没有表演余地的只是辩方的观点,并不确切 效率存在对立,两者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两者同时又是统一的,实现正义是其共同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可能基于不同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同。片面强调公平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14.html -
了解详情
走私了18 台,涉嫌偷逃税额6 万元。 在排除了公司前任股东与后任股东通谋进行共同犯罪的可能性后,对于如何追究该公司的刑事责任,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意见。 就是单位意志必须由自然人的意志来体现。因此,认定单位是否构成犯罪,也就是看由自然人组成的单位是否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并在该故意的支配下,以单位名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