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一,二审法官因错误认识而导致改判的现象不可避免,导致一些案件当事人无限申诉,法院三番五次地拿来再审,使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因不断再审而受到严重破坏。二、 高等法院均应立案受理。因此,第二审称为事实审。案件当事人对高等法院所作出的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以及经过第二审所作的二审判决,如果不服,只有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19.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据及争议的焦点在庭前进行整理,造成质证困难或举证拖延,影响了庭审功能。第二,削弱了庭审程序的公正性。不经过庭前准备的直接开庭,使一些当事人面对繁杂的 会谈,其目的在于强化法院对发现程序的管理和加快程序的进行,促进和解。审前会议的次数可视需要而定,一般来说,至少召开两次。当事人第一次审前会议一般是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60.html -
了解详情
职工会、雇农工会和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军事裁判所的陪审员由士兵选举产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 1、陪审案件的范围:三大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对于陪审案件的范围的规定应理解为仅限定于第一审案件,但是否第一审刑事、民商事、行政案件都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76.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思想,下面笔者以民事判决为例,结合审判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第一部分诉讼当事人的主张与辩解。当事人的主张与辩解主要体现在起诉状(上诉状)与 道理说明说透。这样的判决的肯定会有说服力!当事人打官司是向法院讨“说法”,主审法官代表法院给一个“说法”。这个“说法”要有力的体现在制作的法律文书之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83.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 即使当事人没有故意怠于我国审判方式改革以来,已经极大的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法院依职权主动收集证据的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当事人理所当然应当负有及时举证的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95.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以外,一律公开进行”。我国法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在总则中规定了审判公开的原则 对于第一审民事、经济案件凡是符合公开审判条件的均应公开进行。至于二审案件,是否应当实行公开审理值得研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42.html -
了解详情
早期是这样总结的:“第一,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讼累,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审级过多,会使民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第二,可以使高级法院和最高 行为(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确定最高法院管辖权范围的另一概念是划分级别管辖权的共同标准――“有重大影响”,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3.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法律规定院长认为有错误需要进行再审的,应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但实际上法院院长对审委会的决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会决定再审;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及上级 正确性提供了程序保障。根据立法精神,我国第一审程序为事实审理,第二审既是事实审理又是法律审理,根本没有必要在审级制度之外再设立对事实认定的监督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1.html -
了解详情
易程度,三是审级,即是一审还是二审案件。第一,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总体来说,中级法院法官的素质一般高于基层法院法官的素质;第二,司法实践 的平等。《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四种提起再审的程序:当事人申请提起再审、裁判法院自己提起再审、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提起再审,可见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3.html -
了解详情
使举证责任落到实处。(四)有利于提高人民法院办案效率及办案质量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审限为6个月,运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限为3个月,对 举证不予采纳;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一审诉讼审限届满以前;第四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法庭辩论终结前;第五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