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结果,因而也对结果具有原因力和有责性。我国大多刑法学者也认为,作为和不作为犯二者行为性并无差别。侵害统治关系的行为往往直接地表现为迫害权利义务关系。不履行 根据之一的见解是由德国的斯鸠贝尔首先提出,后来在19世纪中叶的展开的不作为的因果性的争论上被确认的。理由便是:基于责任主义的观点,行为人实施先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34.html -
了解详情
自身特性,同样有助于我们指控和认定渎职型危害食品安全罪即食品监管渎职罪,因为按照刑法的规定,无论是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还是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都是结果犯 的本文讨论,不仅体现着犯罪构成基本理论的运用,而且使得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和罪过形态等具体刑法理论问题得到新的申发。同时,危害食品安全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687.html -
了解详情
所概括的真挚的努力,一度成为判断是否遮断因果关系的重要因素。德国刑法第31条第2项规定:犯罪不是因为中止犯的行为而不发生的,或犯罪虽已发生而与中止犯 。{54} 如果以脱离者是否付出了真挚的努力或采取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作为判断是否遮断了因果关系,就会失之过严。客观上实施了防止犯罪行为发生的措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907.html -
了解详情
了因果性的范围,⑶这是刑法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由于帮助犯与教唆犯、正犯相比,其因果关系的证明存在颇多难题,因此,被作为单独的课题进行研究。学界对 基本概念就是以行为人制造利益侵害为基础,即行为人的行为与利益侵害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把一个没有损害的情状改变为一个有损害的情状,那么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5006.html -
了解详情
45)从一般意义上讲,对犯罪案件和自然事件的判定仅用刑法因果关系是难以确定的,作为犯罪行为的原因证据不到案或自然事件的相关证据遗忘收集,都会影响案件性质的 ;另外,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单独犯和共同犯的犯罪形态,与此同时,还必须考量若干的介入因素和条件因素。仅就刑法因果关系而言,目前存在着五种理论学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72.html -
了解详情
条路径是通过对刑法规范的整体考量和对刑罚规范的解构,消解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路径是以宾丁的规范及其违反说为理论基础的。 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盖自法典规定之形式以观,实无据以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之凭据,无论系因果关系说、违法性说或构成要件说,目的皆在于突破法规之形式,以揭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0131.html -
了解详情
就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一定的作为,因此,缺少不作为犯的实行行为,并不成立未遂犯。[16]既然不能证明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说明即便行为人实施 的因果发生过程,相对于支配因果过程的作为犯而言,处刑应相对较轻。德国刑法第13条甚至还专门有关于不作为犯应当减轻处罚的规定。 [32]2000年1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301.html -
了解详情
是相同的,不存在程度上的区分,因而否定了从客观上区分能犯与不能犯的可能性。这里所谓因果关系相同,是指采用条件说,每一个条件对于结果发生的作用是等同的 ,在可能犯未遂的场合,还会增加对于被保护的行为客体的危害。从作为刑法任务的一般预防中诞生的该学说,在今天占有统治地位。[16] 印象说并非纯粹的主观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7.html -
了解详情
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但如果出现了危险不注意的结果时,刑法此时却予以重视,并规定加重刑罚。 2.基本犯罪是否包括不作为犯,这个问题较少论及。尚未发现对立观点, 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基于先行行为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引起危害社会后果的危险而不履行消除危险的义务的不作为行为与该结果之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5.html -
了解详情
遇到错误的人,这看似是一种巧合。从刑法因果关系而言,丙的行为无疑是造成乙死亡的直接原因,因为丙的行为作为异常条件之介入改变了乙的正常生命状态; ,之所以要认定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更多地是考虑了刑事政策或者刑法目的。第三种情况属于认识错误,但由于前一行为并未造成被害人死亡,后面自然事件的介入又是不可能预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