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我国刑法第196条第2款的规定对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者规定的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 中的持卡人理解为包括骗领信用卡的持卡人并不违背立法的原意。因此,笔者认为,恶意透支犯罪的主体包括合法持卡人以及骗领信用卡的人,其他的非法持卡人在特定条件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207.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程度上存在量的差别,而在主观故意上是相同的,即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恶意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有种观点把划分违法型恶意透支 犯罪的决定》 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9.15第8版 2、王明立:《信用卡恶意透支及其法律责任》出版社:《金融时报》1997.12.10第6版。 3、王建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002.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原始取得,所涉及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动产,占有公信力,公开市场原则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他人标的的让与人 ,其涉及所有权保护与交易安全的价值衡量问题。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的区别,罗马法尚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而是奉行任何人不得以大于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143.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原始取得,所涉及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 关键词: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动产,占有公信力,公开市场原则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他人标的的让与 ,其涉及所有权保护与交易安全的价值衡量问题。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的区别,罗马法尚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而是奉行“任何人不得以大于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20.html -
了解详情
误)规定之所有设也。”[148] 综上所述,对不基于任何既存的法律关系的无权占有,才适用所有物返还请求权的规定,基于既存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规定而需要返还 可以因恢复人的请求,许以相当的期限。”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民法典》明文规定恶意占有人可以请求偿还其支付的有益费用。再看看在不适用所有物返还请求权的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35.html -
了解详情
的恶意透支。我国刑法第196条第2款的规定对犯罪性的恶意透支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者规定的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 骗领信用卡的人纳入“持卡人”的范畴,并不违背论理解释的逻辑。而且,刑法在解释恶意透支的概念时使用的也是“持卡人”而非狭义的“合法持卡人”的字样,所以,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6.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因属其个人内心之事,难以举证证明,故在善意占有抑或恶意占有的事实不明时,推定为善意占有。 [72]?这一论断的前半句并无不妥;但问题 规则,德国学者通常认为,其实质性依据并非盖然性衡量,而是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即对占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102]??3、证明接近。按照证明接近原理,立法者在设计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99.html -
了解详情
与实际持卡人共谋,通过申领信用卡套取资金。此种情况下,实际用卡人和登记持卡人构成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共同犯罪。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是持卡人与他人合伙私相接受, ,又能避免行为人以未收到催收通知为托辞逃避惩罚,有效打击那些非法占有目的非常明显的恶意透支行为。 其二,关于催收相关时间的认定及计算。《解释》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915.html -
了解详情
恶意相对应的法概念,民法的价值取向是抑恶扬善:在抑恶方面,恶意磋商、恶意串通、恶意占有、不当得利、虚假告知、隐瞒实情、欺诈、乘人之危等,在民法中 同类物品的当地市场价、习惯交易价相比较,过于低廉,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三人为恶意购买;反之,正常情况下,第三人受让物品的价格与同类物品的当地市场价、习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132.html -
了解详情
恶意相对应的法概念,民法的价值取向是抑恶扬善:在抑恶方面,恶意磋商、恶意串通、恶意占有、不当得利、虚假告知、隐瞒实情、欺诈、乘人之危等,在民法中 同类物品的当地市场价、习惯交易价相比较,过于低廉,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三人为恶意购买;反之,正常情况下,第三人受让物品的价格与同类物品的当地市场价、习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70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