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行为而非共犯行为,理由在于:教唆行为不具有所教唆之罪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的该当性;教唆行为与所教唆犯罪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具有因果关系;教唆犯与被 未实施所教唆犯罪、实施的是非所教唆犯罪等情况下教唆犯认定上的争讼。 ⒆对于不作为能否成为教唆行为,理论界尚存争议。本文以我国学界通行的行为观点,对教唆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7.html -
了解详情
,也可以作为占有的对象。因此,在行为人盗窃他人非法持有的枪支弹药的场合,同样要构成刑法上的相关犯罪。 与民法上的占有观念相比,刑法上的财产犯中的占有 前后相接,具有时间、场所上的接近性,也能说具有因果关系。问题是,侵害占有行为和取得占有行为之间,是不是具有主观联系(主观关联性)?对此,尽管盗窃罪说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2.html -
了解详情
不具有因果关系;教唆犯与被教唆犯罪人没有共同故意;教唆犯的犯罪决意、目的不能等同于所教唆的犯罪的决意、目的,否认教唆行为的构成要件性,存在处罚教唆犯违背罪刑法 教唆犯罪、实施的是非所教唆犯罪等情况下教唆犯认定上的争讼。 ⑨对于不作为能否成为教唆行为,理论界尚存争议。本文以我国学界通行的行为观点,对教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33.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也经常使用。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危险犯不是行为犯,而与实害犯同样是结果犯。因为危险犯也要求一定的结果,只是它要求的 的存在与否,主要依靠人们根据因果法则与经验知识的主观判断。 其三,把危险犯的危险作为犯罪结果,无法使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内容得到完整、彻底的刑法评价。〔33〕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76.html -
了解详情
加功或加担行为,或者维护犯罪利益的行为。帮助行为由于对惹起法益的侵害具有因果关系,客观上对法益侵害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各国多是将其作为独立的 什么样范围内认定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是解决不作为实行行为的中心课题。实行行为必须是符合刑法分则规定构成要件的行为,不真正不作为犯是开放的构成要件,因此,如何确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114.html -
了解详情
是以一定的犯罪结果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是典型的犯罪完成形态;与之对应,行为犯是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不以发生一定的犯罪 损害,而这种外部损害结果必须包含在构成要件之中,它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可归责的因果关系,这是结果犯成立的基本前提条件;在实践中,结果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有形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14.html -
了解详情
与被教唆者在两罪重合的范围内成立共犯。反之,如果被教唆者所犯之罪与教唆之罪在规范意义上互不重合,不具有因果关系,则应认定为被教唆的人没有犯 导致刑法理论上的认识混乱。 (一) 法条本身存在逻辑矛盾 教唆犯作为刑法中的犯罪人的重要种类,被规定于我国刑法总则第二章共同犯罪中,但在同一条不同的两款中,对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9.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条规定主要涉及到证据资格问题。证据必须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所致。如果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排他性,不符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就不能对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起诉。 二、实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75.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自杀可能在被绑架中也可能在绑架解除后。在绑架中自杀的外因基本上是绑架行为,绑架与自杀有直接因果关系;绑架解除后自杀,绑架与自杀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则应 绑架人属于结果加重犯,是实质上的一罪,不能定故意杀人罪,这一做法有违罪刑法定原则。所以这一观点充其量只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宜之策,有司法超越立法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52.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要行为人对这一事实负刑事责任的问题,所以也不必作为错误论的事例予以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在日本刑法中杀死一条普通的家犬一般认为是器物毁坏罪的构成 错误问题包容在内。 (三)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即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实现了预想的危害结果,但导致该危害结果的因果进程与行为人预想的不一致。例如: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