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件具有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是明知虚构实事、隐瞒真相而故犯之,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目的。(3)本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 。以诈骗为例,1979 年刑法仅仅规定一种诈骗,各种虚构实事、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都进入到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而以诈骗罪认定。但是1997 年刑法对传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44.html -
了解详情
归还的行为。 恶意透支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为信用卡的持卡人;2、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3、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者规定的期限透支;4、经发卡银行 司法实践中,持有信用卡并有以下行为的即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虚构其身份进行透支;行为人明知自己无还款能力仍进行透支;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373.html -
了解详情
耕地,是指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登记、核发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而占用耕地的行为。非法占有耕地行为通常表现为:其一,未经批准占用耕地,即未经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审理, 其三,骗取批准而占用耕地的,主要是以提供虚假文件、谎报用途或借用、盗用他人的名义申请等欺骗手段取得批准手续而占用耕地,且数量较大的。改作他用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843.html -
了解详情
,未藏匿的为受贿未遂。(3)控制说或取得说。认为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上取得或控制、占有索取或收受到的财物为标准。行为人已经实际取得或控制、占有索取 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从行为,主行为并不依赖从行为而存在。非法收受贿赂和为他人谋利益这两个行为并不是等量齐观,不可分割的。[9]这种观点势必影响到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622.html -
了解详情
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行骗,不存在过失问题;行为人都可能对特定的财物处于不法占有状态,即非法占有对方按合同规定能交付的标的物。 两者的区别是:首先,主观目的不同 为不作为。2、从欺诈的程度看,合同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由刑法来调整;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471.html -
了解详情
加强在刑事方面的调整力度。笔者认为,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拖欠的故意,经他人多次催要而拒不给付,数额较大,被拖欠人告诉的,应当以侵占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理由如下: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恶意拖欠他人工资的故意,即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所谓恶意,是指行为人?用人单位或包工头应当给付劳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019.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占有表现的常态,亦不能由此而推论不存在间接占有人非物之所有权人的间接占有形态,如(有权或无权)出租他人之物、(有权或无权)出借他人之物等, 占有产生的使用、收益、争议的解决办法等,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这样的规定是否妥当?法律是否只规范非法占有(无权占有),而将合法占有如所有权人的占有、他物权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92.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所谓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以暴力或者以暴力为胁迫手段内容,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或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 从刑法的意义上说,所谓暴力犯罪中的 的定势,往往导致个人为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而置整个社会利益和公德不顾,选择非法途径去刻意攫取。近年来,由于仇视社会分配不公、寻机发泄铤而走险,由于物质利益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7.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 是故意。 (二) 主体方面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或者是个人。 (三) 客观方面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6074.html -
了解详情
债权无法实现,数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 5.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数额达到10万元以上的; 6.致使他人因为不执行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判决、裁定, 哄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共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扰乱社会秩序的; 3.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扰乱社会秩序的; 4.使用暴力、胁迫或者以其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1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