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主体要件提前是可以的,但是采用德日刑法的三阶段的犯罪论体系则可能存在问题,因为三阶段的犯罪论体系,在判断次序上,是先考虑行为后考虑主体,通过对 被利用者的故意为轻罪的故意,则可以将幕后人认定为间接实行犯。至于幕后人产生认识错误,事实上被利用者的故意高于或者等于幕后人的故意,则必需根据间接实行犯与共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76.html -
了解详情
故对不能犯之刑罚予以减免。如德国刑法》 第23 条第3 款规定:行为人由于对犯罪对象和手段认识错误,在性质上其犯罪行为不能实行终了的,法院免除其 犯罪,取决于其行为能否威胁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这里的危险应指的是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产生的足以发生实际损害的可能性,至于如何判断这种危险,理论上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7.html -
了解详情
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如果与合同内容并无联系,不能认为欺诈行为与认识错误之间有因果联系。第二,受害人基于虚假的情况而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错误认识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民法上的欺诈与刑法上的诈骗罪常常发生规范竞合,也就是说凡是构成诈骗罪的行为同时都构成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097.html -
了解详情
人误将自己的财物加以盗窃,对此行为如何定性,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从对象认识错误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行为应构成盗窃罪未遂,而另一些学者从实际社会危害性的 应处罚。我们认为,采取这种立法模式,难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法律上,随着国际刑法潮流渐趋于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这种处罚轻罪未遂的做法已经失去来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88.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罪或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造成他人发生认识错误而交付财产的行为。诈骗罪的基本 认为他是信用卡的合法持有人,并且对方也正是基于此认识错误而处分了财产将其交付犯罪人。故,犯罪人在本质上是在冒充信用卡的合法持有者,并借此诈欺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489.html -
了解详情
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阶段;其二、具有犯罪未遂的性质;由于行为人对主观上的认识错误,导致事实上根本不可能产生预期的危害结果,使犯罪过程停留在未遂 》,复旦大学出版杜1992年版,第199200页。 [8]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1页。 [9] 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3319.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刑事责任,如果防卫人对事实认识错误没有过失,即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的到,不法侵害已经过去,则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是未成年人,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知道侵害人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正当防卫的条件上就加以限制。只有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十分紧迫的侵害的危险情况下,当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8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违法,从而实现一般预防的目的。 [38] 周文也采取规则功利主义。但是,在刑法上采取规则功利主义,存在疑问。 规则功利主义的地位十分尴尬,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 中的乙,在将故意作为违法要素的德国,只能宣告无罪。另一方面,运用认识错误理论使两例中的乙成立共犯,是存在疑问的。 [37] C. Roxi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286.html -
了解详情
至于他是否有认识错误或者是精神病人等情况,不影响合意的成立。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合意并不在所有场合均体现纯事实特征,此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受欺骗 被害人同意的问题范畴。它们包括对于法益概念中是否包含个人支配意愿的反思;对于刑法上的个人自治权内涵的理解;在关于同意的具体个案中如何面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516.html -
了解详情
下能够阻却行为人的犯罪意图,但需严格把关。【关键词】美国刑法;强奸罪;强制;错误【写作年份】2006年 【正文】 美国强奸罪的条文相当明确:例如, 行为。 [20]心理强制的突出特点是(1)被害人对于性交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认识;或者(2)行为人凭借绝对优势对被害人拥有不可动摇的控制力,使其不得不就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2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