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中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并制止犯罪,保护社会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两者在功能的设置方面就有很大的冲突。况且我国公安机关目前任务繁杂,根本无暇更多地关注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在立法上明晰化缓刑的适用条件。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的缓刑适用的实质性条件是:犯罪人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该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979.html -
了解详情
的价值评判的,即违法性判断。而我国刑法中对犯罪成立的要求则要求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行为除了质的要求外,还要有量的要求。情节要求决定犯罪能否成立或者犯罪是否成立既 该当性且无违法阻却事由即能认定其违法。另外一些情况下,由于立法者未能详尽地规定被禁止行为的各构成要素,构成要件并无违法征表机能,有构成要件该当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47.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的结果,而共同过失则会使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可避免,从而使相应的法益受到侵害;共同过失犯罪人在犯罪之后可能研究对策,互相包庇,甚至消灭罪证,较之单独过失 主观恶性更轻,若对其进行相应的刑法评价,追究共同过失犯罪人的共同责任,就意味着法律要求其从事行为时应该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通过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39.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增设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最高刑罚是5年有期徒刑,从刑法立法理论和司法实践来看,都暴露出其刑罚不当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增加,一旦与其收入不相符合并无法证明增加部分的合法来源,则其增加部分即被认为是利用职权、身份或有违法行为的后果。新加坡等国还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34.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给法制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极大降低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执法机关的威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修订后新《刑法》第247条加重了刑讯逼供犯罪的法定 法律对策并没有遏制这两种犯罪的发生。 四、刑讯逼供的立法和司法对策 (一)将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作为纯粹的刑事执行行为,刑事侦查统一由检察机关行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77.html -
了解详情
职务犯罪的路径也肯定不一样,犯罪行为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笔者根据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之现状作一比较研究,并相应地提出预防对策。 一、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现状 ②完善刑诉立法,缩小法官量刑裁量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有差异,为应对这一复杂情况,我国法律原则性规定多,弹性条款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刑法量刑幅度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315.html -
了解详情
,但行贿犯罪却仍然局限于财物型,其大大落后于客观形势,不能不说是行贿犯罪立法上的一个不足。 4、贿赂案件取证难。贿赂一般是一对一作案,且都是隐蔽进行, 是行贿者的证词;同理,要确认行贿者的罪行,最有力的证据是受贿者的证词。但是我国刑法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68.html -
了解详情
协助管理人员等职务。 第二、增加有关违反剥夺政治权利刑罚行为的制约性规定,强化刑罚的惩罚性和威慑力,维护法律尊严。如对犯罪分子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 概念,本身就有名不副实之嫌。笔者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在今后修改刑法时,要实事求是地对刑种、刑名进行研究论证,在尽可能地保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57.html -
了解详情
中经常出现伴随着犯罪组织人员实施的其他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对此,立法者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作法:一是明文规定,例如刑法第重20条和第294 要义》北京大学出版杜 1997年第一版 第247页. [4]赵秉志《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第257页。 [5]何秉松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77.html -
了解详情
一律判处法定最高刑。对于累犯从重处罚,必须根据其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确定适用的刑罚,要杜绝不顾具体案情对累犯一律判处法定最高刑 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主编:赵秉志 [2] 《刑法学原理》(第2、3卷)主编:高铭暄 [3] 《刑罚通论》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