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变化很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预示着刑法体系的转型或者本身就是转型过程的有机部分,而并非孤立的个别现象。 无论是从英美刑法对间接故意和轻率的定义 的认识范围包括:行为的内容、社会意义与结果的外部形式及危害性质;某些犯罪的故意要求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特定的行为时间、地点、方法、行为对象、特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21.html -
了解详情
经济体制的变革当中。究其原因, 与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密切相关。转轨引起的制度、观念诸方面的摩擦和碰撞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困难 。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预防侵犯企业国有资产犯罪奠定观念基础。第二,塑造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71.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本界限 例如,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成立《刑法》第 观点。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的明文规定,并不是只要认识到了构成要件事实就成立故意犯罪,而是还要具有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所以,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6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行为(主要体现为侵害性程序和指令),各个犯罪人单独的行为因为程序、指令在运行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而掩藏在整体的背后,难以被剥离出来获得准确 。[vii]我们认为其立论根据值得商榷。具体来讲,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对犯罪的侵害对象在主观认识上发生的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将甲误认为乙而射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62.html -
了解详情
而诱骗被害人赴扣押关押的地点,恐怕只能算是绑架的预备行为。行为人在暴力绑架犯罪过程中使用了某种欺骗手段,并不能决定欺骗可以成为绑架的实行行为。就如同 、人身自由没有遭到侵犯。关于这一点,有人主张采取无限定说,认为即使被害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事实,也构成对他人人身自由的剥夺。[7]这种主张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33.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责任领域的。我们认为,它混淆了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与故意与过失中的认识因素,即以行为人能否预见作为区分一般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的惟一标准。这种 能直接导致刑事责任。 总之,我们认为刑法因果关系不应当仅从犯罪构成角度加以研究,它应当研究在犯罪过程中一切对于刑罚裁量具有意义的定罪因果关系与量刑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2.html -
了解详情
说明一点,尽管从我国现行刑法来看,尚无对欠缺违法性认识的犯罪予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明文规定。但在刑法起草过程中,对此还是有所考虑的。1957年6月28 ,势必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且不现实。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对于违法性认识错误及其责任问题,有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的必要: ㈠对于一些人所共知、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0.html -
了解详情
该当行为,则取决于他人意思之决定,狭义的共犯行为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只充当边缘角色,对犯罪的发生或进行仅起到诱发或促进作用。 行为支配理论的提出 能说该种共同犯罪人形态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独立共同犯罪人种类。对教唆犯地位的认识同样也应当遵循这一标准。众所周知,无论是我国1979年刑法还是现行刑法,教唆犯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50.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权的恣意妄为而从理论上乃至法律上寻找根据。①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国民的所有国家的行为,均必须有法律依据。刑法尤其如此。在刑法中 这是理论或学说得以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但二者毕竟不能等同。对司法过程细细观察:犯罪构成事实上随时处于一种动态开放的修正或待修正状态(即所谓的活法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8.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权的恣意妄为而从理论上乃至法律上寻找根据。①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国民的所有国家的行为,均必须有法律依据。刑法尤其如此。在刑法中 这是理论或学说得以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但二者毕竟不能等同。对司法过程细细观察:犯罪构成事实上随时处于一种动态开放的修正或待修正状态(即所谓的活法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