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范畴,而非法律错误。并且认为:就偶然防卫而言,客观上虽然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行为人对此缺乏认识,完全是在故意犯罪心理驱动下实施行为 的行为人不具备防卫意识,因而不是正当防卫,而是犯罪行为。 [15]反观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的界定,可以看出其立法精神中体现了正当防卫需要有防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86.html -
了解详情
是本来意义上的责任主义。3、法的责任论。此派学者认为,刑法上的责任是采用刑罚的手段,根据法的立场的非难可能性。 虽然责任的本质、机能有着对立的观点 ,如果被告人能证明他的这种年龄认识错误是真实的和合理的,也可以作为合法辩护的理由。 [8] [英]JC史密斯 B霍根 著 《英国刑法》第517页。 [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367.html -
了解详情
至于他是否有认识错误或者是精神病人等情况,不影响合意的成立。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合意并不在所有场合均体现纯事实特征,此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受欺骗 被害人同意的问题范畴。它们包括对于法益概念中是否包含个人支配意愿的反思;对于刑法上的个人自治权内涵的理解;在关于同意的具体个案中如何面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412.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罪或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造成他人发生认识错误而交付财产的行为。诈骗罪的基本 认为他是信用卡的合法持有人,并且对方也正是基于此认识错误而处分了财产将其交付犯罪人。故,犯罪人在本质上是在冒充信用卡的合法持有者,并借此诈欺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409.html -
了解详情
无原则地主张“以少杀为好”,笼统地主张“以少杀认为原则”。还有一些干部错误地对反革命也提出“保护生产力”的理论,说这是为社会主义保护生产力,“其实保存 ,干部耍私情,随便打骂捆绑与关押人”。[171]经过学习,尽管在理论上或者思想上认识到了新旧法的区别。但是这么一套“知道为何”(knowwhat)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97.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犯之刑罚予以减免。如《德国刑法》第23条第3款规定:“行为人由于对犯罪对象和手段认识错误,在性质上其犯罪行为不能实行终了的,法院免除 8]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0.[9]各国刑法汇编[Z]。台湾司法通读社,1980.883.[10]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6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框架之中,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刑法需要将惩治经济犯罪的任务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为了惩治经济犯罪,必须了解经济犯罪 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对经济犯罪适用刑罚认识上的错误。长期以来,“罚了不打,打了不罚”的刑罚观念影响着我国刑法理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在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2.html -
了解详情
继续进行犯罪的,应作盗窃中止,而不是盗窃未遂。二是认错误的未遂与犯罪中止由于认识上错误而停止盗窃时,是盗窃未遂,而不是中止。如行为人进入某 (中)106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5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版[8]曲新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91.html -
了解详情
上分析,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违法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虽然受害人没有产生认识错误,但有权处分被害人财产的 危害性是显见且无争论的,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此一行为是否具备刑事违法性-符合刑法有关犯罪构成的具体规定。笔者以为,从犯罪构成角度看一个具有相当程度社会危害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8.html -
了解详情
过去。 违反哲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的这种传统的犯罪客体概念本身包含的逻辑矛盾和性质错误,使得人们无法了解犯罪行为究竟指向什么,是通过什么对象加以实施的,以致于 应有的位置,只有当犯罪客体恢复了本来面目,才是犯罪构成的应有内容。 四、刑法上犯罪客体的正确定位和应有作用 行为客体与行为主体相对应、相联系而不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