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8頁。 [8]赞成结果无价值,就应该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上坚持彻底的条件说。但是,由于条件说确定的因果关系范围过于广泛,况且,在出现介入因素的场合, 光:《刑法綱要総論》,東京:創文社,1990年,第98頁。 [13]当然,刑法中的个别罪名在构成要件中类型化地考虑了通常作为责任要素存在的期待可能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582.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原因直接引起了重大交通事故发生,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确定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 交通事故,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就按交通肇事罪认定。这就要求在交通肇事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要注意分析肇事当事人行为的各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933.html -
了解详情
(二)罪行法定主义原则等刑法理论的影响侵权行为法与刑法历史上的同源性(刑法是从侵权法中分离出来的)以及现实中的同一性(某一加害行为 “过错”。尽管作为法国侵权行为法理论的核心概念,“faute”与因果关系、损害共同组成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但是,民法典中却并没有关于“faute”的明确定义,因此争议非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25.html -
了解详情
某甲非法行医行为所导致引发,与某甲的非法行医行为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刑法之所以要追究犯罪行为人对超出基本犯罪故意的加重结果的刑事责任,就是因为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 归罪的偏颇。假如该案中某乙在家自行生产因为大出血、昏迷后被送至某甲处抢救无效死亡,且某乙的死亡与某甲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则某甲对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91.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主观上的牵连意图,又怎样界定数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果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数行为在主观上不具有牵连意图,是否成立牵连关系?因果 将这种情况当作牵连犯,那么,就不存在吸收犯中的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而构成的吸收犯。如斯,吸收关系的范围必得进一步限制。并且,在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23.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判处胡晓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胡晓洪非法买卖爆炸物的行为,处罚的依据是我国刑法第125条第一款“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 洪只是在靳如超犯罪预备过程中为其提供了爆炸物,对于靳如超实施石家庄爆炸案的目的和动机并不知晓,对爆炸的后果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对于靳如超的犯罪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07.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判处被告人陈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陈某非法买卖爆炸物的行为,处罚的依据是我国刑法第125条第一款“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 的态度只能是过失(如是故意则构成共同犯罪)。本案中,陈某的行为与爆炸结果之间存在的是偶然的因果关系,而且其主现上态度为过失。因此,对陈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09.html -
了解详情
了其他因素,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生中断,行为人只对先行的肇事行为负责。二、新刑法第133条第三款“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逃逸”的定性面对交通肇事 发现被害人重伤,为逃避罪责,希望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或将被害人转移至不易被发现的处所后逃逸。②行为人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导致死亡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2.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的受贿也比较少见,因此同样需要查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综上,在被动接受他人财物的受贿案件中,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仅仅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接受了他人财物,还 上、实际上为相对人谋取了利益,这属于客观存在、客观事实,对此,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证明,在具体定罪时也不会产生争论;但问题是如果行为人仅仅承诺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225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客体、法定的特定时间、地点、状况和方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的明知,而犯罪主体和违法性不宜作为犯罪故意的 责任能力时即使没有认识到自己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也不会产生影响;对于特殊主体中的特定身份,行为人不是因为某种特定身份决定了行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607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