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网首页 法律咨询 查找律师 加入收藏
全文 标题
共找到相关结果约 6911 篇 如果以下信息不适合您您可以点击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行为人在开始实施破坏他人占有的时候,就必须具有破坏他人占有、将该占有转为己有的认识即故意。而在杀害被害人之后临时起意获取他人财物的场合,尽管侵害占有行为( 而不是在刑法正面肯定本来没有权限的收取人的所谓存款债权。参见前引[42]。但是,在随后的有关判例当中,日本最高法院也明确指出,对错误汇款进行更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479.html -了解详情
将犯罪构成作为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时,要求犯罪构成包括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并不存在错误。如果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而仅将客观要素或者只将主观要素纳入 责任能力的人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并无正面肯定、鼓励和张扬之必要,故在刑法可按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之规定性反向予以出罪(因防卫人并不明知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6.html -了解详情
了骗b上钩的行为,但b没有因为受骗而产生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更没有基于认识错误而在客观处分财产,只是对财物的占有适度弛缓;a取走该财物 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36. {13}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6. {14}陈兴良,周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4.html -了解详情
诈骗罪也不够,还必须要求合同系导致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而作出财产处理的主要原因。这便是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在认定的第三个区别要点。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 。换言之,该合同的签订、履行行为是导致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而作出财产处理的主要原因。 从立法史来看,现行刑法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系在1996年出台的《最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633.html -了解详情
人了,也无法联系到任何与其相关的人,这些行为可能涉及到刑法的诈骗罪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 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845.html -了解详情
刑事诉讼如此,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亦如此,民事诉讼可能会表现得更甚。这种基于偏差认识基础之上的裁判结果所导出的司法不公,并非由于实体法律条文本身的不当所引发, 修改乃至废除某罪呢?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争议情形的存在,才使得刑法的竞合犯理论、罪数理论等理论学说具有存在的价值及必要。 通过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6715.html -了解详情
具体规范的构成要件及其要素,虽然主观正确地认识到惩罚犯罪是刑法的目的,但在客观却以倚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观念,错误地对有待评价的事实展开先 、决定撤销案件而告终,但倚重社会危害性、超越刑事违法性评价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思维错误,足以引起人们长期警惕。事实上,如果司法人员专注于刑事违法性,起初就以受贿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459.html -了解详情
】法律解释不仅是认识、发现事先规定的法律的意义,而且包含了法官的选择或决断。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在日本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就是如此。判例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 ,解释变更了的话,就只能追溯到法制定的当时,说其是正确的解释,将错误解释变更为正确解释的话,就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判例变更,因此,反而导致更大的追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095.html -了解详情
的存在,进而得出否认转化型故意杀人罪存在的错误结论。 (二)致人死亡的结果仅与过限行为存有刑法的因果关系 上述否认论者之所以得出否认转化型故意 客观表现及危害结果,在主客观统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概括故意的特点在于认识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包含了多种故意的可能,所以实践中应该考察行为人的客观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408.html -了解详情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搜索历史 清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