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一个法人利用一个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起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能构成共同犯罪。这种情况在外国刑法中称为"间接正犯",我国刑法上无此规定,应依法认为是 问题。本章主要探讨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认定中,比较棘手的三个问题:共同犯罪行为的理解与认定;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数额问题。对共同犯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212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共同正犯片面共犯一、共同犯罪本质理论浅析共同犯罪是刑法中规定的一种犯罪形态,相对于刑法中的单独犯罪而言,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结构 ,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只要具有物理的或心理的因果关系之一要素存在,即可构成片面的共犯。⑥笔者支持这种观点,如果否认片面的共犯,就意味着非实行者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568.html -
了解详情
不是逃逸前已经发生的事故的原因。刑法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要求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 。(28)因此,认定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实行行为。 首先,要求行为具有引发重大交通事故的实在可能性,缺乏这种实在可能性,即无法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实行行为。如前述案例一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451.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刑法分则的构成要件是以单独的既遂犯为基本模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未遂犯是一种处罚扩张事由。也就是说,在未遂犯中,明明 总论》[M],有斐阁2008年日文版,第395页。 (28)关于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的详细论述与争论,参见张明楷:《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J],《中国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426.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刑法分则的构成要件是以单独的既遂犯为基本模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未遂犯是一种处罚扩张事由。也就是说,在未遂犯中,明明 总论》[M],有斐阁2008年日文版,第395页。 (28)关于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的详细论述与争论,参见张明楷:《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J],《中国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419.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承担责任,并由此对行为人进行刑法评价。据此,当被害人过错成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主要或全部原因时,一方面,加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阻断,另一方面行为人很可能因为分担 德国刑法学总论》,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⑿肖中华:《论刑法中的被害人行为的效力依据》,赵秉志主编,载《刑法论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2443.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原因导致。实践中必须分清致死的直接原因才能做到正确适用法律,不枉不纵。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适用,必须以逃逸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为前提。 一问题的纷争。笔者认为,《解释》的这一规定符合刑法的基本理论,它是直接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作出的。刑法上规定某种行为致,原本就是指该行为直接引起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456.html -
了解详情
与非罪、重罪与轻罪以及此罪与彼罪标志的一系列主客观事实(2)。刑法中的定罪情节是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事实情况,即犯罪事实(3)。《最高人民法院 有因果关系。可见,危害行为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是认定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要依据,所以对侵权民事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显得尤为重要。内幕交易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应同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297.html -
了解详情
不属林布兰特之作,却基于其贪欲和拙劣的鉴赏知识,判断失误,丙的诈术和丁的购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依照被害人教义学原理,丙的行为与 学与诈欺罪,台北大学法学系2006年硕士论文,第4647页。 [34]刘军: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2010年学位论文,第117页。 [35]林钰雄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812.html -
了解详情
不属林布兰特之作,却基于其贪欲和拙劣的鉴赏知识,判断失误,丙的诈术和丁的购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依照被害人教义学原理,丙的行为与 学与诈欺罪,台北大学法学系2006年硕士论文,第4647页。 (34)刘军: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2010年学位论文,第117页。 (35)林钰雄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6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