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定性时,则要兼顾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刑法的“但书”规定。「正文」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主要 法学研究》第70号第7卷,第80页。)行为超出被容许的危险,可以理解行为没有违反了注意义务。这是抽象的判断,也就是认为行为一旦违反了注意义务的范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56.html -
了解详情
领域的“入场券”。没有这张“入场券”,行为人就不可能构成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单独犯罪,进而也不可能与他人构成任何一种共同犯罪。二、特殊身份资格在共同犯罪中 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和职权。因此,他同样负有必须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滥用或者懈怠的义务,更不能利用职权来实施犯罪.不然,他就可以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24.html -
了解详情
的程度就有差异。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典明确规定“执行上级命令和履行职责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意大利刑法典也明示如下:“……履行法律规范或公共权力机关合法命令规定的义务,排除可罚性”。虽然立法者没有在刑法上确立解决义务冲突的指导原则,但刑法理论对此规定做出了法理解释:与行使合法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07.html -
了解详情
在惩罚的威胁下不违反国家政权机关规定的,旨在保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公民最重要利益的行为准则和义务。”[4]我国也有学者持此种观点,如“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与国家之间 A.H.马尔采夫认为:“只有从侦查机关查明刑事责任的根据之时起,即从查明一个人的行为中有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之时起,才能将他作为被告人而追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42.html -
了解详情
和澳门现行刑法典总则里都有明文规定,研究港澳台的不作为犯,对我国大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的核心部分,因此,本人主要就两岸四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174页]目前刑法界的通说认为,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有四种,即法律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法律行为和先行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23.html -
了解详情
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义务的范围内,行使管辖权”。这是我国刑事立法上首次明确规定普遍管辖权。虽然原刑法的属地原则、属人 》、《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等限制、消除核武器条约的发展和具体化。该公约要求缔约国“放弃核爆炸装置”,“防止在其领土上安置任何核爆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70.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关系不但存在且具有相当普遍意义;(2)是规范实体权利义务内容的公平合理;(3)是规范程序运作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4)是规范形式亦即规范体例上、 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22〕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管制刑即属此种情况:由于现今我国经济组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75.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但相当多的学者(如Traeger、Merkel等)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先行行为不仅限于违法行为,亦 注:我国刑法第133条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以交通肇事罪(而不是以较重的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理的规定实际上否认构成犯罪之先行行为具有作为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41.html -
了解详情
分则中规定了不作为犯罪,在总则中也明确规定了不作为犯罪。我国刑法虽然在总则中没有规定不作为犯罪,但是在我国的刑法典分则中有不少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规定, 同作为犯罪不完全相同。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是研究客观上违反刑法规定的不作为即不履行特定的作为义务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只是与特定作为义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14.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 (五)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9.我国以往刑法理论著作对于二者不加 是法定的身份,其身份是由法律赋予而具备的,法律在赋予其一定身份的同时,必然加诸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如果没有身份,就必然没有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