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响不大。而刑事实证学派主张目的刑论,重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强调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者,因此,在刑事责任依据判断上特别强调人对社会的危险状态 罪功能,1997年版刑法典实施后我国颁布的七部刑法修正案即是明证,所以张明楷教授曾明确地指出,仅仅从总体上认识到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还不够,还必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15.html -
了解详情
保管物的所有权性质,其误以为是属于被保管人所有,这属于刑法上的一个认识错误,这个错误并未影响到后来非法占有的恶意。赃物并非无主之物,违法或犯罪所得应退还 ,第739页。 【60】、【61】 转引自 吴正顺 论刑法上物之持有 载于蔡墩铭主编 刑法分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33.html -
了解详情
,通过行为主体要件、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在说明所发生的行为侵犯社会关系或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的判断上,发生了人为的模糊与争议,即行为人到底侵犯了哪一种社会关系, 了犯罪构成在明确定罪量刑上的作用,更能体现罪刑法定原则和价值精神,从而防止诸如犯罪类推等非体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错误的出现。 另外,客体要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28.html -
了解详情
鉴定没有合理的根据,却无视鉴定下法律的判断,即违反经验规则。当然,鉴定资料不完备或鉴定结果中推论有错误等,专家的鉴定不值得信赖时,法院可以排斥鉴定结果。 31] 在规范的责任论中,责任判断是对根据意思决定规范的立场所作的意思决定的非难,而且,责任能力必须存在于实施行为的意思决定之时。所谓刑法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31.html -
了解详情
和利益衡量以及要件事实与行为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决定着立法者对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摄取和规定。法律真实论在理论上难以成立,以此指导司法实践也是有害的 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的客观真实(在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和极少数证据手段错误的情况下除外)。 (三)实体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2.html -
了解详情
一具体理论来认识和把握对象整体时,甚至会出现错误。而从学科上认识和把握问题,站得高,看得远,对某种具体理论的方向、地位、价值、作用,以及它们在理论 的整体的理论思维模式,并最终决定着犯罪学的成熟程度。不同的命题包含不同的判断和认识,是构筑犯罪学学科理论体系的不同的理论逻辑起点,规定着研究犯罪现象的基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983.html -
了解详情
的阶级性的抹杀。另外现行裁判规范在内容上与行为规范完全相反,而且贱踏行为规范的现象也不胜枚举。因此行为规范是裁判规范的基础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现实的裁判规范中 了通说的地位。与此相对,利益较量论在法的判断层面上,应该说是必要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过度的强调从效果入手,就有可能会发生全面否定法律条文的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99.html -
了解详情
33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97年《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 错误 无论是人们针对同案不同判的质疑和判断[37],还是实务界在建构案例指导制度过程中增强案例指导约束力的设想,均涉及到法律适用错误的话题。学界对其内涵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11.html -
了解详情
无效之内容的深刻意义也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法律行为效力判断理论上的不周延与实践中的错误做法。[7]上述案件就表明了这一点。虽然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 仅仅为单纯引致到某一具体规范而已,[39]该条的真正意义,是针对不属于民法领域的并且仅仅规定了民法以外的制裁措施(如刑法上的可罚性或行政法上的许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42.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明显有悖于法治原则。 2.抢劫罪说错误理解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某种行为不是实行行为,即使 行为是否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是行为的客观属性,并不由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所左右。行为人对此是否有认识只是判断行为人有无抢劫故意的判断根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1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