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是没有问题的。具言之,否定说所提出的理由难以成立,无论其是从因果关系上,还是从后行为人主客观上来论证,但却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即复合实行行为的 与先行为者共同盗取了被害人的财物时,不是可以把这些解释为抢劫的吗?[9] 我们认为,大仁针对日本刑法中强盗罪这种结合犯而言,在上述案例中可以构成承继的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94.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义务转给受雇人,所以雇主不可能是不作为犯。 受雇人可以是不作为犯罪,但并非所有不作为犯罪都可以是雇佣犯罪。比如甲与某仓库的 进行指挥等行为,对其他共同犯罪人起着支配和控制作用。正因为组织犯的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组织犯才应对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而如果实行犯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8.html -
了解详情
力量超出各共犯之力之简单相加,从而使犯罪更易于完成。从因果关系上看,各共犯之力合而成为一个犯罪原因,各成员之力只不过是造成犯罪结果的同一原因的组成部分。 即被轻率地放弃了。时至今日,中国海峡两岸刑法对共犯的规定以及学者对共犯的理解,已如两股道上行驶的车辆,各行其是。作为一种地方化的知识,法律在移植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9.html -
了解详情
现实化, 往往不在同一个点上这样在行为的结束到行为的结果的出现间的一个时间段,并且这个结果和行为有因果关系, 可以说是行为本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危险犯的 酌定从宽的情节来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而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是应当减轻处罚这是必减, 把上述情况作为酌定减轻情节必须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在执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22.html -
了解详情
犯意与行为同时发生原则、危害结果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原则与惩罚原则,这些原则深为英美刑法界认可。⒃ 大陆法国家将罪刑法定、责任主义、法益侵害等界定为 兴起的实证学派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实证学派认为刑罚应以预防再犯、防卫社会为目的,将保护社会秩序作为最高价值,提出只要是为防卫社会需要的惩罚措施便是正当的措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70.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必须是法定的;四是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走私犯罪危害的是国家利益,如果以具体的危害结果作为走私罪的构成要件,那么这一危害结果究竟以什么形态为 走私淫秽物品罪的既遂,这显然是错误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将走私犯罪认定为结果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从刑法理论上讲,走私犯罪应当是行为犯,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51.html -
了解详情
以下三种情况: 2.1.1 想象犯罪 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即刑法理论上通常所说的幻觉犯。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行为的性质,即行为人是无罪的。 了同一犯罪的法定构成要件,就不能认定为同一犯罪,而应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 2.3.6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98.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人的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这样,从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应该认为该行为是有时间跨度的连续行为,是一个整体行为,所以,此种情形应作为累犯处理。第二, ,刑法规定的刑罚执行完毕是指在我国的有罪判决和刑罚执行完毕。我国刑法原则上不承认外国法院的审判,因此,行为人在外国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判决或执行,以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194.html -
了解详情
与实质数罪的构成要件相符。而这一危害行为的实施与数个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有因果关系,是数个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原因。若将这一危害行为与数个犯罪结果的 是想象竞合犯区别于实质数罪及牵连犯等犯罪形态的根本点。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无论其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其犯罪心理是故意还是过失,亦或故意与过失混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63.html -
了解详情
,P2P网站经营者提供协助网络传输服务与其网站用户成功地非法传输录音录像制品之间形成因果关系,在行为形式上与侵犯著作权罪的帮助行为相吻合。在有过错的情况 提供P2P传输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相关用户通过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而不采取必要措施制止犯罪行为(不作为的帮助犯)。 依据刑法理论,帮助行为既可以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3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