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5]的命题,此种认识的理论根源在于,因果关系是所有刑法上责任的下限,即只有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之人才应当对法益侵害结果承担责任,共同 [M],元照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11]参见[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Ⅱ》[M],有斐阁1975年版,第398页。 [12][日]西田典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500.html -
了解详情
有专门知识或专业认识能力的人,以行为当时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已经判明的因果关系为根据,认定行为是否具有发生侵害法益的可能性。例如,故意破坏交通工具 危险犯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1]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2][日]山口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63.html -
了解详情
中止。[1]有些学者把这种情形的中止称为准中止。 笔者认为,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刑法之所以对这种情形明确加以规定,是因为这种情形确实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犯罪中止不同,具有 通过理论说明实行犯的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并不要求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就无须在刑法中增设准中止犯的规定。 (二)部分实行犯的中止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091.html -
了解详情
对曾某自杀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曾某的死亡后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法院认为宋某的行为已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很显然,在此案 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299页。 [10][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1]1994年9月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817.html -
了解详情
,对曾某自杀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曾某的死亡后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法院认为宋某的行为已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很显然,在此案中 :《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299页。 ⑽[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⑾1994年9月8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81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新的主观罪过。虽然从自然因果关系上看确实是一个因果流程,但是当先前行为完成后,任由该因果流程继续发展是被刑法禁止的。这种禁止不单单 303. [26]前引[9]。 [27]前引[9],S. 180 。 [28]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刑法明确规定的义务,但这里并不是纯正不作为,因为从本条法定刑来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9.html -
了解详情
。这个自从黑格尔学派以降便通行的犯罪定义{1},如今在几乎所有的刑法教科书中还可以看到,{2}当然Otto的教科书不是这样界定。{3}这种犯罪定义将 惹起都是不被容许的危险的,因此如此确定的不被容许的风险对因果关系的确认没有补充任何东西。 {43}参见Burkhardt(注脚42) S.99(10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421.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的条件理论,认为与惹起结果有关系的一切条件都具有等价值的因果关系。这种思路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刑法学大家Stubel就认为参与人具有共同的可罚 他们关于犯行支配的理论并没引起实质的影响与回应。 1939年Welzel的《刑法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犯行支配的概念才作为目的的犯行支配( finale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2603.html -
了解详情
( onecushion system)[33]。 (2)与环境犯罪保护法益及罪质理解之间的关系 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这些情形,与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及罪质的理解之间 。 另外,在环境犯罪中,常常难以确定成为因果关系起点的行为。作为处理复合污染时的难点,自公害刑法时代以来就已指出了这一问题[43]。公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20.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因为刑法中的结果,并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具体的结果。被害人是溺死还是被砍死,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否则,无法讨论因果关系问题。 页。 [20]参见前引⒂,Claus Roxin书,第762页以下。 [21]蔡圣伟:《刑法问题研究(一)》,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30页。 [2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