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否符合实体法上犯罪的各个成立条件而已, 将如何认定犯罪、如何判断具体行为是否符合犯罪的主客观因素之类的程序问题当作犯罪成立的程序条件是错误的。不能 正当化事由进行辩护并成功时, 就阻却了行为的违法性。行为不具有违法性, 就不是刑法上禁止并予惩处的行为, 行为人当然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了。宽恕事由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66290.html -
了解详情
最终是通过裁判者根据其经验、理性即主观认识所作出的判断。诉讼认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证明标准的设置也应体现主客观的结合。因此,尽管有关刑事证明标准的 证明标准的确立与细化,就是为了保证刑事案件办案质量,保障无辜的人不受错误的刑事追究。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切实遵守,严格依法办案,严格证明标准,贯彻疑罪从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9292.html -
了解详情
。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四要件排列顺序的所谓解释,都是错误的,背离了罪刑法定原则。无论是主张引进德日刑法的我国德日派刑法学者,还是支持传统四要件体系的 判断,都是虚拟化的判断,脱离实际,实务操作中不可能贯彻下去,事实上正是如此三阶层的实际运行,完全脱离了理论预设。 日本学者大塚仁对犯罪论体系进行评价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6398.html -
了解详情
地进行事实判断。其次,聚众与哄抢的关系。聚众是与哄抢并列的客观构成要件行为,亦或不是客观行为,仅为哄抢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学界存在不同认识。聚众 林木种植,而是在砍伐后用作建筑木材,甚至当作柴禾烧火的,也符合刑法上非法占有目的意思。由此可见,作为不动产的林木可以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成为聚众哄抢罪的对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253.html -
了解详情
私人财产,能否以本单位财产论,并不能从刑法第91条第2款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另做独立判断。 这里的独立判断,需要结合刑法第91条第2款为什么是 较大的标准,则关于手表本身是真货假货及其相应价值的认识错误就不影响定罪。行为人在将财物隐匿之后据为己有的时点上已经成立盗窃罪既遂,之后公司负责人找其询问客户财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1207.html -
了解详情
而刑事实证学派主张目的刑论,以实现特殊预防为目的,重视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强调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者,因此,在刑事责任依据判断上特别强调人对社会 数量要求的场合,可能会构成行政违法行为,但绝对不会成为刑法上的犯罪。如此一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仅要考察罪体(行为),而且要分析罪量,因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69.html -
了解详情
57-60. [15]在我国,即使被认为属于典型的封闭的犯罪构成的伪证罪的犯罪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认识是开放的,因为被害人陈述是否属于证人证言,进而 第一个要件来看待,而对犯罪客体的判断则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 {1}李希慧.刑法解释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82. {2}周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5985.html -
了解详情
判断。首先,罪犯是否认罪悔罪,取决于罪犯的主观认识。对自然人(包括服刑罪犯)主观认识的判断,只能通过审查自然人的外部行为来进行推断。其次,部分服刑罪犯 裁定机构于减刑裁定生效前对罪犯具有较好社会回归性的判断出现错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65条的立法精神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4414.html -
了解详情
条、第38条,《食品安全法》第94条、《产品质量法》第59条以及《刑法》第222条。然而,上述条款并未定义何为虚假宣传,因此严格来讲,虚假宣传并非 主要存在于故意要件、因果关系要件和产生错误认识要件的认定上,对于欺诈行为的判断上存疑不多。因此,笔者重点从前文提出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 我国《民法通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3590.html -
了解详情
条、第38条,《食品安全法》第94条、《产品质量法》第59条以及《刑法》第222条。然而,上述条款并未定义何为虚假宣传,因此严格来讲,虚假宣传并非 主要存在于故意要件、因果关系要件和产生错误认识要件的认定上,对于欺诈行为的判断上存疑不多。因此,笔者重点从前文提出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 我国《民法通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341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