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在开始实施破坏他人占有的时候,就必须具有破坏他人占有、将该占有转为己有的认识即故意。而在杀害被害人之后临时起意获取他人财物的场合,尽管侵害占有行为( 而不是在刑法上正面肯定本来没有权限的收取人的所谓存款债权。参见前引[42]。但是,在随后的有关判例当中,日本最高法院也明确指出,对错误汇款进行更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2.html -
了解详情
被理解为观念形象(Vorstellungsgebild),其只能是规律性的、有助于理解的东西,逻辑上先于其所属的犯罪类型。[10]正是基于对犯罪类型与犯罪的指导形象的区分 责任无能力、违法性认识错误和期待不可能等事由的,则否定罪责的成立。对于罪责排除事由以及客观上的罪体排除事由,只在刑法总论中加以讨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28.html -
了解详情
的结合犯。结合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被结合为结合犯的数罪,原本都是刑法上独立的犯罪。(2)结合犯是将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成另外一个独立的新 并在甲将乙打倒之后,帮助甲实施了抢钱行为,这些都是由于丙认识上的错误而形成的。但这种认识错误并不会改变其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的性质,因而不影响其抢劫犯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598.html -
了解详情
其内容包括以下两项: (一)犯罪构成事实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刑法上的主客观相统一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统一。也 要件事实本身相符。例如,行为人是13周岁,而司法人员却错误地认定行为人已满14周岁。这就是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与案件事实中的主观要件不符;二是司法人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104.html -
了解详情
防卫的问题; 第三,行为人的行为使他人造成了损害。正是由于行为人的错误认识,才使其作出错误的攻击,导致无辜者损害的发生。这是假想防卫的社会危害性所在。 面临紧迫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是很难期待防卫人可以作出分寸恰当的反应的。在刑法上增设特殊防卫原则,充分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心声,鼓励了公民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100.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以对方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否则不会发生认识错误与否的可能,承认欺骗的存在就必须承认有意识的存在。而从哲学上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情况下,利用计算机的行为作为犯罪实行行为的手段不再单独进行评价,而以目的行为进行刑法上的规制并予以相应的处罚,即对于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等犯罪的,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6872.html -
了解详情
的烙印。[6]所以,折衷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更具前瞻性和发展动力。 (二) 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中止成立条件问题 我国学者对中止犯成立条件的论述,虽然在文字表述 可能构成重复侵害行为,而应当按照主观上的认识错误的理论和实践来对待。同时,这里的行为人的认识,理应包括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还没有完成这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59.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刑事责任,如果防卫人对事实认识错误没有过失,即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的到,不法侵害已经过去,则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应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是未成年人,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知道侵害人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正当防卫的条件上就加以限制。只有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十分紧迫的侵害的危险情况下,当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848.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就是缺乏罪责的。但是,行为人在处于一种对自己举止行为的违法性具有不可避免的认识错误时(《刑法典》第17条),或者在他实施符合行为构成和具有违法性的 罪责扩展到责任及其从刑罚目的理论的派生 在确定了行为人符合不法地行为之后,他在刑法上的责任,也就是他是否必须受到刑事惩罚的问题,还没有被决定。根据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476.html -
了解详情
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处理。①该观点的基本点是根据罪行法定原则,该罪在刑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不宜进行以解释的方式进行归罪。 4、观点四则认为, 推导的法律事实。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诉讼欺诈中行为人虚构事实使法院陷入了认识错误,还不如说是其恶意利用了民事诉讼的诉讼规则。因此,诉讼欺诈与诈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6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