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个或者部分条件属于原因,从而认定其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确立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此,条件关系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仅适用条件 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287。 [69]山中敬一:《刑法における客观的归属の理论》,成文堂1997年版,页781。 [70](日)大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0.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刑法因果关系的规范性的一面,对刑事领域归责标准的设定究竟意味着什么。 由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深受事前的与风险分配相关的规范的影响, 说与风险升高理论的回答不尽相同。通说认为,未尽注意义务的行为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未尽注意并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风险升高理论则认为,当未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354.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刑法因果关系的规范性的一面,对刑事领域归责标准的设定究竟意味着什么。 由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深受事前的与风险分配相关的规范的影响, 说与风险升高理论的回答不尽相同。通说认为,未尽注意义务的行为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未尽注意并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风险升高理论则认为,当未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50.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刑法因果关系的规范性的一面,对刑事领域归责标准的设定究竟意味着什么。 由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深受事前的与风险分配相关的规范的影响, 说与风险升高理论的回答不尽相同。通说认为,未尽注意义务的行为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未尽注意并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风险升高理论则认为,当未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670.html -
了解详情
另一事件还是要进一步考量引起原因事件的行为?第三,需要区分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与责任认定的逻辑关系吗?第四,最终局性的问题是在法律论证中如何通过对事实 趋向于自然因果关联,即与自然因果关系更具类似性(但也具有很大的或然性),之所以要认定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更多地是考虑了刑事政策或者刑法目的。第三种情况属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25.html -
了解详情
偶然性的一层次逻辑方式,而以三个层次,分别依不同标准进行判断。在判断条件关系是否成立时,依据一般经验法则;在定量分析时,根据“动力规则”;在定性时,则 小孩的行动,追究超速驾驶的司机的刑事责任,是不合理的,所以提出“动力规则”,主张在实际操作中,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有刑法因果关系,除了要考察行为是否脱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56.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与结果,故又被称为区别原因条件说;又因为此说系欲限制条件说不当的扩大刑事责任范围而产生的学说,故又被称为限制条件说;又因为此说系就具体上各个事态 如果将这种条件视为原因,那么就混淆了条件与原因的关系了,就成了大陆法系刑法中的条件因果关系了。 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区别说。这种观点认为,在刑法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769.html -
了解详情
行窃成功。 以上述案例为契机,刑法学者对帮助犯的因果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笔者认为,帮助犯与正犯的结果之间是否必须具有因果关系与如何判断这种因果关系是 。 首先,从对帮助行为客观归责的角度考察。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连带关系是负刑事责任的基本要件,而因果关系也是犯罪行为是否客观归责的必要条件。共犯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500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与主观罪过的区分;刑罚功能说从刑事责任出发来考察法律原因,本末倒置,将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与刑事责任混为一谈;政策说以抽象、易变的政策为标准来认定 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第5页。 [4]大军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6][日]平野龙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033.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无论是刑事立法及立法、司法解释,都没有对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因果关系的成立条件及标准作出规范性的规定,以致于司法实践中都是靠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和 的危害结果起次要作用,那么行为人的行为与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结果就形成次要因果关系,构成行为人对渎职侵权犯罪负次要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涉嫌渎职侵权行为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7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