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第十章劳动争议,以国家基本法确立了劳动仲裁制度。1993年8月1日颁布了《国营企业劳动 ,甚至部分事业单位已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各地劳动行政机关也不同程度的介入了事业单位用工方面的劳动监察工作,不少原人事争议已到劳动仲裁委员会解决纠纷,同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0.html -
了解详情
机构的买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四川、广东、浙江等省已经开始试点设立劳动仲裁院以改变办事机构双重身份的改革。这一系列努力和买践成果为设立审理监督 指导性的仲裁规则;审议批准本委(院)有关裁判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审议其他重大裁判工作事项。决定下列裁判工作事项:主任(院长)的回避;需报请上级部门批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61318.html -
了解详情
仲裁的人员构成,不论是从劳动仲裁的独立性还是从劳动仲裁的法律效力,都已经脱离了它的本质,已经不再像一个完整的仲裁制度了。我国现在运行的 仲裁队伍素质的座谈会和培训等,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进行。 ( 四) 加强监督劳动争议仲裁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争议仲裁监督机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61047.html -
了解详情
维护好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劳资争议调解机制 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的多部门协同管理,要注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优势 三是对一些复杂疑难案件要进行专办,深化沟通,化解争议。 三、结语 基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创新与改革,要切实从制度、政策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工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4145.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要来源。如此缴费途径势必让用人单位误以为干预工会理所应当。2.工会的人事制度使得工会自身缺乏独立性。多数工会领导工由上级党委或工会组织委派。这种方式极 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使得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2.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立及工作程序使得工会在仲裁环节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8032.html -
了解详情
处于制度初创阶段,很多条款并未作强制性规定。 2008年版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首次规定了劳务派遣“三性”,即“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 如果劳动者认为该合同侵害了其合法权益,理应在签订该合同次日起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否则,应当由劳动者承担诉讼时效已过的不利后果。 首先,不得不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8526.html -
了解详情
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工业化的 化解劳动纠纷中的作用。(三)构建高效权威的劳动仲裁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完善仲裁制度,规范仲裁程序,缩短处理周期,提高处理效果,减少职工维权成本起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888.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的受理、转移、委托、信息反馈、调解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调解文书和工作流程。各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合调解、 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第五十六条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由民政部门参照救助管理规定给予救助。第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7624.html -
了解详情
办公厅关于从事井下、高温、有毒有害工种的职工工龄折算问题的复函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的复函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能否行使辞退权的复函 就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沪劳保合发(2001)4号 上海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职工工龄,退休(退职)条件确认争议处理的意见-沪劳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183.html -
了解详情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使用越来越具有雇佣的性质,我国在劳动合同立法上应当摆脱完全向劳动者一边倒的倾向,应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 固定用于仲裁工作,劳动部门和企业、工会共同支付兼职仲裁员的报酬。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仲裁的特色,避免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变成三审制。 对于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90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