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人身权又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财产权又包括继承权、物权、知识产权、债权。⑥ 与德国民法典不同点之一,是将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笔者赞同王利明教授关于人格与人格权不同 产生的是损害赔偿的义务,而非是责任。这就违反了概念法学关于义务之违反产生责任的断言。侵权之债一般违反了不作为的义务,但该义务之违反产生的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007.html -
了解详情
的各种制度的整体,这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放任式经济体制提出的。德国人认为,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正如1929—1933年的国际性 的产生是必然的。为缓和这种冲突,稳定社会关系,德国法律在保护劳动者上采取了较大的举措,其主要有:⒈制定独立于民法的劳动法。在《德国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53.html -
了解详情
是要重塑一种新的社会运行体制,建立一种与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规则;而德国民法典是由一个开明的专制君主自上而下制定的,决定了法典要求尽可能维护现状,维护 法律制度都是理想化的产物,都是对封建制度“矫枉过正”的结果。法国法学家狄骥(L.Duguit)对法国民法典产生的基础和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它在《拿破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07.html -
了解详情
的《民法大全》〔2〕;第二次是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民法典编纂运动,产生了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民法典 深刻含义的,但如果将理性“曲解”为“理智”、“妥当”或者“科学性”这些简单词汇,则称民法典为民法之“形式理性”再也恰当不过了。因为,民法作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现象,如果不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43.html -
了解详情
法典编纂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18世纪末叶以来,所谓“自然法法典编纂”之后产生的各种法典,与此前的那些将现有法律资源加以集成和改造的所谓“罗马法 意义,在实践中的意义也微不足道。”〔16〕总则是逻辑抽象的产物,然而德国民法典过于理想地追求形式的完美无缺,以至于过犹不及:法人无所谓婚姻继承;物只能说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73.html -
了解详情
、面面俱到地规定其臣民的所有生活关系。”[66]然而这部多达17000条的法典随着德国民法典的出台,这部象征理性法的法典马上成为历史的遗忘物,“从来未能成为 有能力编纂法典的时代是否真正发展成熟,法典编纂问题必定要先于这样的时代产生;”[78]但其指出了法学的质量与法典的质量的密切关系,“法学的质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15.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是就今天的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客观要求来说,制定民法典取代通则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体的自由意志得到充分 中,论战者也对相关民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探讨,并就民法典的体系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因此可以说与德国民法典的论战既有相同点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265.html -
了解详情
27],这不同于物权、债权法律关系。第二,除著作权等少数种类的知识产权可以自动产生之外,绝大多数知识产权的取得都需要国家行政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授权 民法大全》不可能前瞻一千多年地将知识产权纳入其中,就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也难有所为。前者的编纂工作始于18世纪末,成于19世纪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147.html -
了解详情
故可以说,正是19世纪末的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才产生了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 而《日本民法典》的颁行作为明治维新的举措,其目的即在于推进 概括规定,规定的非常详细、非常完善,那么将会是一个大得难以想像的民法典。 3、所谓“现实主义的思路” 这种观点首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然后主张“以德国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000.html -
了解详情
)。该第一次委员会于1887年作成了第一草案并向社会公布 . 1892年第二次委员会作成民法典第二草案。该第二草案经联邦参议院稍作修正后被作为第三草案提交给帝国议会, 活动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撰写了《潘德克吞法教科书》,该书对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是潘德克吞法学的最称标准的体系书,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7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