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法官一般中止民事诉讼的审理,建议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或通过行政程序解决。待行政诉讼判决生效或行政程序解决后,再恢复 的,当事人应遵循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4)中止诉讼问题。当行政附属问题出现时,法官应当向当事人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369.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对于同一案件事实,如果对于主张性质不加区分,就会出现双方当事人都承担证明责任的悖论,这与证明责任设置的目的(在事实真伪不明时为不得拒绝裁判的法官提供 。学界和实务界早已倾向于选择罗森贝克的规范说来构建我国的证明责任配置的一般规则,江伟教授主持的《民事诉讼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第140条更以规则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1890.html -
了解详情
浅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 内容摘要 证人证言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在民事审判认定案件事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修订后的刑事 试点法院)从两方面对书面证言作出限制:一是规定书面证言必须附有证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及证人作证能力的证明,否则无效。二是书面证言未经双方当事人认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607.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责任的普适性标准,而是采用的所谓的利益衡量论。就证明责任的性质而言,则将其视为实体法的问题,由各州州法根据Erie原则予以制定,而州法的 诉讼现实,而且为负担证据提出责任的当事人没有提出充分证据的情形下法官直接终止审理并判决该当事人败诉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往往是统一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459.html -
了解详情
使用的范围,从实体正义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保护视听资料的证明力,把侵权人利用程序规则规避责任、损害权利人权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但这一兼顾程序公正 与民事诉讼》,《人民司法》2003年第10期。 [11]吴英姿:《论民事诉讼瑕疵证据及其证明力》,《法学家》2003年第5期。 [12]李浩:《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451.html -
了解详情
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水平分配{7}(P.202)。依据这种水平分配标准,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要承担苛刻的主张责任:原告在诉状中须载明请求权以及主张该请求权赖以成立的、 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8}肖建国:《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9}(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311.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责任的普适性标准,而是采用的所谓的利益衡量论。就证明责任的性质而言,则将其视为实体法的问题,由各州州法根据Erie原则予以制定,而州法的 诉讼现实,而且为负担证据提出责任的当事人没有提出充分证据的情形下法官直接终止审理并判决该当事人败诉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往往是统一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059.html -
了解详情
行政行为合法,如果不能证明自己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则无须原告证明其行为违法,被告就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这一特征和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规则是有较大的不同 视法律的规定条件而论,不是一经申请,当然的获得预期的法律后果。在行政诉讼中,原告的所负的这种举证责任,有的学者又把它称为初步的证明责任,因为这种初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5.html -
了解详情
的正确揭示。关键词:思维方式,认识论,证明论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 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98页。[7]陈刚著《证明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8页。[8]刘容军著:《程序保障德理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25.html -
了解详情
陪审团,要心如秤(mentalscales),以双方当事人的证据份量14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证明上的盖然性规则置于左右的秤盘上,从而来权衡何方具有较大的 民法典中有许多条文直接涉及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当然,这与我们所讨论的证明标准上的盖然性尚存在一定的距离。3.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待盖然性例如,我国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