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风险及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清晰明显,对风险制造人追责不会产生过多举证负担。传统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及风险特征则决定了其刑法保护范式,故而罪责自负的 之持有他人隐私行为并不能直接侵扰他人之隐私法益,因而对其犯罪化同传统刑法中的法益损害相抵牾,但由于其具备防范隐私扩散风险之良好功能,故此更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17.html -
了解详情
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 所引起的,不能认为是犯罪。这种情况就是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无罪过事件。所谓不能预见的原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发生损害结果不但未预见,而且根据其实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625.html -
了解详情
具有两个显着特点:规范性与开放性。 注意义务的规范性特点是指,注意义务属于构成要件中的规范性要素。大陆法系刑法理论根据构成要件具体要素是否需要经过价值判断才能 交通事故原因后,依法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做出的定性、定量的结论,而这种定性与定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04.html -
了解详情
符合某具体犯罪构成之后,还要考虑该行为是不是符合其他条件,然后再决定是否对其刑罚处罚的情形。因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程度的侵害 的危险。 另一方面,并不是只有和行为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的要素才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影响。如刑法第三百四十条所规定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行为人只有在禁渔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08.html -
了解详情
].增补版.东京:有斐阁,1974:135页以下.) [7]台湾民法典涉及不可抗力的条款是第231、457、458、508、525、526、606、634、645 稔.刑法总论[M].金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32. {25}H. L. A.哈特,托尼欧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381.html -
了解详情
考虑,应当采取民法尤其是侵权法中过失的认定标准而摒弃刑法中的主观过失理论。 审判实践中,对过失判断 标准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因果关系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不法行为与患者的损害之间有着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只有在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717.html -
了解详情
李斯特(Liszt)。李斯特认为,共犯(教唆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正犯自由意思所作出的犯罪行为业已中断,从而共犯(教唆犯)本身并不可罚。共犯( 为中心》,《刑事法评论》2006年第2期。 [21] 参见[日]山口厚:《日本刑法中的共犯与身份》,王昭武译,载马克昌等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4.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在未遂犯的解释上,认为行为决意(故意)是客观结果的主观替代品,而在既遂犯中,由于具备引起结果的因果关系,就不需要考虑行为决意,而他又认为故意属于责任 恩里科贝林书,第5~6页。 [25]转引自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26]但是,麦耶认为这种规范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50.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学论文,这些论文对刑法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例如,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犯罪的概念问题、因果关系问题、刑罚目的问题、死缓制度存废问题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25] 张明楷、黎宏、周光权:《刑法新问题探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 赵秉志主编:《侵犯著作权犯罪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65.html -
了解详情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滥用毒品行为的成因与滥用毒品行为带来的危害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前者无非是社会个体自身所做出的选择,后者则是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后导致个体和社会 和经济上都站得住脚,而且要符合大众的正义观念。 危害原则是英美法系中对于犯罪化的依据或者基础的一种原则,即主张刑法应主要禁止那些危害他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