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而不能做出明显违背事实的解释。扩大解释正犯的做法,无视构成要件的定型机能,有违罪刑法定主义。 其次,不能因为行为人的作用在犯罪过程中必不可少就认为其 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就需要和正犯同等处罚呢?这本身就是有待证明的命题。无论是否是因果关系的起点,在绝大部分共同犯罪中,正犯、帮助犯和教唆犯在和法益侵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1.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检验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阻却归责条件。如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且不存在其他的阻却归责的条件,则行为是该当的客观的构成要件。罗克辛认为 正常的社会运转一定是规范得到保护与人格体忠诚规范的图景。 雅克布斯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能力、行为等等这些概念,并不具有法之前的内容,而只能是根据法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8122.html -
了解详情
彼此的行为,共同导致结果的发生,其中每个共犯人的行为都与结果的发生有因果关系,至于是否有共同故意,那是责任问题,在违法层面根本不用考虑。如此理解共同犯罪、 因果共犯论要求共犯与构成要件结果之间必须要有因果关系之存在,而采取以结果为中心之刑法观。(25)因果共犯论认为,因果关系在共犯人之间得到扩张,即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410.html -
了解详情
妨碍、因果关系以及行为,分述如下。 ( 一) 作为结果要件的侵害、妨碍或危险 侵权预防责任的结果要件不是损害,而是侵害、妨碍或危险(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通 尽管如此,二者仍不应混淆。损害发生可以是不确定的( 不要求必然性) ,但构成责任要件的因果关系,在法律上必须是确定的,即不确定风险的产生的确是由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111.html -
了解详情
法益侵害的衡量(包含法益阙如原理)。这也是客观归责理论或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当今刑法学上流行的根本原因。同时,犯罪的法益侵害性本身,也应尽可能地 即,在结果发生的场合,在对行为不法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中,除了需要考虑是否具备条件关系意义上因果关系,还要求以条件关系为基础进一步考虑能否在客观上将该结果完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8169.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不全面 1.周文指出: 在很多犯罪中,都不得不承认行为的无价值。刑法对许多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其不法都以客观的主体要素或特殊的行为方式作为其成立 指什么?如果是故意、过失,那么,为什么要用故意、过失限定因果关系?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可能通过一般人主观上避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判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287.html -
了解详情
强调,只有这种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应该说,对于绝大多数犯罪,都能用必然因果关系得到解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犯罪都是由必然因果关系构成。我们也 司法解释分别是:《关于中国证监会主体认定的请示的批复》、《关于乡镇财政所所长是否适用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批复》、《关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体认定的请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943.html -
了解详情
一直在场袖手旁观未予阻止,最终导致A机械性窒息死亡。甲乙二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是否构成共同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甲乙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 。从理论上而言,甲打A一巴掌的行为与最终A死亡结果之间属于偶然的因果关系,根据刑法理论中取代原因理论,乙的介入行为有效中断了甲的先前危害行为与A最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416.html -
了解详情
一直在场袖手旁观未予阻止,最终导致A机械性窒息死亡。甲乙二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是否构成共同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甲乙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 。从理论上而言,甲打A一巴掌的行为与最终A死亡结果之间属于偶然的因果关系,根据刑法理论中取代原因理论,乙的介入行为有效中断了甲的先前危害行为与A最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411.html -
了解详情
]黎宏博士认为,作为义务的实质是事实性因素,也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能否现实性的具体支配,而能否现实性的支配,是指这种支配行为现实存在并且 。违反特定义务,是不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15]依照这种观点,特定的作为义务是指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至于这种行为是否能引起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0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