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根据单位的决策机关或者负责人的批准、同意或承认,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③] 4.所谓单位犯罪, 高铭暄、刘远:《论新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载丁慕英等主编:《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5.html -
了解详情
是法官价值观在具体问题上的体现。犯罪与刑罚的阶梯如果存在,那在不同的法官心目中肯定存在着序列的差异。同样一起由未成年人实施的间接故意杀人案,法官可能 法条,量刑成为枯燥乏味的机械工作。 (黄京平系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蒋熙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85.html -
了解详情
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从心理上消除犯罪因素显得异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犯罪 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蓄意报复的躁动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483.html -
了解详情
、年龄一类的种差层面上进行(视研究目的的需要)。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与犯罪构成最相邻的属概念本体属性即存在形式问题。犯罪构成在邻属意义上只可能有两 则使用的是类型化概念,只是类型化程度不同。如案件的基本事实是张三一怒之下持刀杀死了李四,刑法规范高度概括为故意杀人(《刑法》第232条),而犯罪构成则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23.html -
了解详情
同一法条之内的法条竞合。三、理论反思之二:对于遮掩理论研究视角的罪名本质之反思 必须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在确定罪名时,将绝 ;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犯罪故意,都认识到不是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且都在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行为可能造成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18.html -
了解详情
绑架勒索周某, 被告人陈丙参与密谋一次后, 自动中止参与绑架勒索周某的犯罪活动。之后, 被告人袁某、陈甲、陈乙多次密谋伺机绑架周某, 并 日对此案的二审判决书( 载北大法意司法案例库) ; 李永红: 《共同犯罪案件犯罪中止有关问题研究对一起轮奸案件法律适用的评析》( 载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30.html -
了解详情
前文所述,罚金刑主要适用于贪图财产型犯罪,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实施的此类犯罪能否适用罚金刑则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纵观国外刑法关于对未成年犯罪人能否适用 刑事政策,通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1214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实施了故意杀人、放火、爆炸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或备案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3992.html -
了解详情
、张桂芳:《人民法院报》刑事法学理论专版2001年05月01日 6、贾宇:《犯罪故意类型新论》《刑事法学》2002年8月第15号 7、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曾粤兴:《犯罪未遂比较研究》《刑事法学》2002年12月第53号 9、陈兴良:《刑罚目的新论》《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73.html -
了解详情
只能由行为人一人实施,第三者与行为人共同采取措施防止了结果发生的,行为人仍然成立犯罪中止。只要行为人的阻止行为对于防止结果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就可以认定行为人采取 第三种观点是合适的。 三、犯罪中止形态的若干具体问题研究 (一)间接故意犯罪中有无犯罪中止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国刑法学界鲜有持肯定态度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59.html -
了解详情
对适用的条文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在这里,由于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与犯罪的成立有关的问题,也就是犯罪构成问题,因此刑法中的行为就专指危害行为,它是犯罪 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它仅涉及到其客观表现,而不包括行为时的主观内容即故意或者过失。作为危害行为构成内容之一的行为对象就应该具有具体性的、由感官可以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4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