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层面的平衡,尤其是在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体制和心理的认可,作为刑法所依赖的并且被广泛接受的刑罚中的最高位阶,死刑的削减意味着这种平衡被 结果;但必须一步一步有序推进。不仅如此,死刑的废除和司法的控制也是具有因果关系的,我国当前仍然处于犯罪高发期,每年大约有460多万起犯罪案件,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43.html -
了解详情
259 - 264页。 ⑨持有说,参见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5页;不作为说,参见王牧、庄永廉:一个应当得到充分运用的 1998年山西杨群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两案相对比,对于后案的共犯认定问 40题学界存在争论。详见孟庆华著:《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研究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44.html -
了解详情
259 - 264页。 ⑨持有说,参见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5页;不作为说,参见王牧、庄永廉:一个应当得到充分运用的 1998年山西杨群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两案相对比,对于后案的共犯认定问 40题学界存在争论。详见孟庆华著:《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研究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51.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问题。这就必然导致对危害的抽象化、客观化定位。传统刑法体系为什么一直把危害等同于社会危害并将之作为纯抽象的范畴来处理,根源即在于此。 对危害概念的这种 存在重大的分歧。现有的解决方案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将被害人的行为置入因果关系分析之中;二是借助被害人的承诺理论;三是对危险的自我招致与将他人置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83.html -
了解详情
被坏人捞起造成严重后果的;那么这些结果虽无论是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都与丢失枪支不报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行为人不能预见严重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也不应该 复杂罪过的条件。 另一种是虽没有违反XX法规之规定,但以不作为形式出现的犯罪。如《刑法》第135条规定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7条规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故意。 所谓不作为故意就是不作为犯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会发生构成要件的事实,而决意以不作为方式实施构成要件的行为的故意。 以前刑法理论中有以 的看法,即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的提法本身就是欠妥的。事前故意的情形,实际上只是因果关系错误的一种形式。行为人以杀人的故意,实施了杀人 的行为,并最终达到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595.html -
了解详情
,例如,对犯罪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作为犯与不作为犯,故意犯与过失犯,既遂犯与未遂犯、中止犯与预备犯,重罪与轻罪,形式犯与实质犯, 有学者认为,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决定于我们所坚持的教唆犯性质的立场。即共犯从属性说者通常以因果关系中断说为依据,否定再间接教唆犯的可罚性;而共犯独立性说者则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95.html -
了解详情
也日趋理性和独立,不再象身份时代那样完全依附于国家的主流观念,因果关系倒置思维被加以纠正,不是因为国家进行了实际的刑事处罚而决定了行为的社会危害,而是具有行为 判断,标准就在于多数人的意志。譬如刑法中大量存在的法定犯的前提直接不是道德越轨,但是在民主的社会中,作为法定犯前提的其他法律法规仍然是以社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49.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杀人,但是,这种场合只能作为故意杀人刑事违法的伴生物,而不像美国的辛普森案那样,可以单独成立民事杀人。而法定犯的刑法违法性则表现为双重违法性, 已经侵害或者威胁到了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行为人不仅实施了具体的危害行为,也具有主观罪过,而且,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就是在此种场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69.html -
了解详情
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否定的因素,则是指犯罪成立时必不能有的因素。前者包括刑法规定的行为、结果和因果关系等;后者包括正当防卫等从客观方面排除犯罪的原因。( 犯罪构成理论失去了规范评价的属性;将犯罪客体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合并,而不作为犯罪构成的独立要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犯罪客体的唯一归属就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72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