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状况。作为法律概念,善意(拉丁语Bona fides)起源于罗马法中的善意占有之诉(actio publicaca),是产生于共和国末期的一种以时效取得为基础 状况方面具体判断其是否能够知道出让人的权利存在瑕疵。知情而为即具恶意,不知则为善意。当然,主观标准过分偏重医学、心理学,且行为人的智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79.html -
了解详情
, and the vendor may sue only when the purchaser declines.参见不动产法,影印本,269-270 . 55当然,此处的背信弃义并不是一般的恶意,他强调的并不是知晓第一受让人的存在,而是这种以未登记为理由否定第一受让人的主张本身在具体的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805.html -
了解详情
、终生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承租权,甚至包括未有合法的权利,但公开、自主、持续占有他人土地、将来可能因取得时效而取得的所有权。德国民法典第1004条将妨害限于对 ,为了在尽短的时间内提高国人的素质,不必遵循美国的做法,强调妨害人的恶意,只要行为人实施类似上述行为,视觉或嗅觉享受受到影响的相邻人便可行使妨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844.html -
了解详情
人的信赖与某种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可动之物的客观信赖标准是占有,而不动产的客观信赖标准是不动产登记簿。 [[9]]也就是说,判定第三人是否受保护的法律 法也采纳了罗马法以来的主观善意的判断标准在一定场合的运用,如当事人在明显恶意即明知登记的权利有瑕疵的情况下,第三人取得的物权将不受法律的保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55.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债权人于行使撤销权之后,若受益人或转得人仍占有标的物的,债权人自己对于受益人或转得人不得直接请求返还,而只能基于代位权 做出任何积极行为,而只是消极的享受其利益,而且此时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不以受益人的恶意为要件。因此,此时应不以受益人为被告。而且,由于受益人与撤销之诉的判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47.html -
了解详情
调整,无需侵权请求权介入其中。德国民法即属于这种方式。在德国民法中,关于所有权与占有人的规定自成一个体系,除了少数例外的情况外,它不涉及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的 主张该屋不宜居住,依据993条第1款不承担责任)、占有人具有恶意、权利未决状态开始之后或者占有人有违法行为时,第823条就可以单独或者与993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41.html -
了解详情
三人的利益,从而导致财产交易中的秩序陷入紊乱境地。可见物权公示制度对于维护物的占有秩序和交易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公示制度的重要意义,现代各国物权立法无不实行 。如第三人明知或依当时的情形应知登记有错误而竟然未知的,属于恶意,第三人为恶意的,不受登记的公信力保护。其三,第三人取得权利须基于法律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757.html -
了解详情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取舍与平衡问题。如违法行为人对违法所得之标的物是事实占有,所得状态下权利请求人不存在。随后违法行为人在私法领域对其使用、收益或处分 对其进行相应赔偿,国家对其进行适当补偿。除此之外,第三人以无偿方式或以恶意方式取得了违法所得之标的物,在确定此物为违法所得的前提下,对此情形可以不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80.html -
了解详情
,而其所取钱款的数额又是较大的,许霆即使出于恶意再去其他ATM上取钱,甚至多次,而其他ATM却作真实的记载和扣除。此时许霆的心理活动内容无非是要多占有数额较大的钱款,这时我们应该认定哪一笔钱款属于非法的呢?从民法层面分析,显然只能认定取得第一笔钱款属于不当得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82.html -
了解详情
所以,作为补充理论使用,权利外观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手段。这一观点占有通说地位。[33]因为权利外观理论对交付契约欠缺或发行行为无论存在任何瑕疵的 票据法是采用单方行为说中的发行说,作为理由,主要是中国票据法同时规定了以恶意或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42]按上述我们阐述的契约说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6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