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可能会寻找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因为这涉及犯罪规定以至整个刑法的可行性问题。犯罪规定的可行性法学界对法律可行性的研究似乎比较少(我孤陋寡闻),但对法律效力的研究 的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罪,才被规定为重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这与故意杀人罪(刑法第232条)相比,则又明显被规定得过轻。刑法对交通肇事(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05.html -
了解详情
的单位的范围一般不准确定。但什么样的自然人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法律对诬陷的对象未作任何限制,所以,诬陷的对象 将捏造的犯罪事实向有关机关、单位或者个人告发,诽谤罪则是将捏造的事实公然在社会上予以扩散。(3)主观方面犯罪故意的内容和目的不同。本罪的主观故意是明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23.html -
了解详情
与犯罪人的罪刑关系均是不利的。本文力图从刑法学、犯罪学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期望丰富正当防卫制度的研究。一、逆防卫提出的实证依据依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 ,即犯罪人是一种被社会遗弃者(pariah)——一种道德品质恶劣就受社会谴责的故意作恶者,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公众谴责和坏人的标签,犯罪人很难保持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39.html -
了解详情
为犯罪过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将出于犯罪故意而造成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作为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或其他的故意犯罪处理,既有利于切实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 而存在事故隐患的情况造成的,就符合本罪这方面的客观构成要素。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单位本来就没有装备劳动安全设施从而使从事某项劳动存在发生伤亡事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75.html -
了解详情
共犯理论探讨混合身份共犯,就是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而进行的身份犯罪。在共同犯罪中,无特定身份者可以与有特定身份者共同犯“真正”身份犯罪。首先 6月版,第352-358页。(6)谢望远主编:《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认定中疑点难点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47页。(7)潘伯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67.html -
了解详情
对适用的条文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在这里,由于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与犯罪的成立有关的问题,也就是犯罪构成问题,因此刑法中的行为就专指危害行为,它是犯罪 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它仅涉及到其客观表现,而不包括行为时的主观内容即故意或者过失。作为危害行为构成内容之一的行为对象就应该具有具体性的、由感官可以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39.html -
了解详情
而免责时,不存在罪责非难可能性有三种:1、无责任能力;2、处于排除故意的错误之中;3、虽然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的事实上的和法律上的重要性,或者虽然 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与期待可能性问题因为某些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所以在刑法的范围内是不作为犯罪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17.html -
了解详情
的,前后两罪是否可以结合而构成累犯呢?这就是本文涉及的第一个问题:一、在国外故意犯罪,在国内又犯应判徒刑以上的犯罪人能否成为累犯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问题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72页。[3]喻伟主编:《刑法学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9页。[4]于志刚、郭海英:《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12.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下,挪用人构成与挪用公款罪并罚的“其他犯罪”,必须以挪用人与使用人具有该犯罪的共同故意为前提。这已取得共识。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 。[⑧]-*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①]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209页。[②]参见夏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76.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颁行以来,不少学者以论文或论著的形式对该类犯罪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客观而言,不仅其中的一些问题学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而且有不少 是经行为人介绍的他人为自己虚开,那么,“他人”与行为人之间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犯罪故意,并且行为人或“他人”也实施了行为人和“他人”都希望实施的虚开行为,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