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提供了这样一个机制,它用以发现真实的和不真实的,并且使得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更加明确、具体。[26] 《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论坛》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22]参见李浩:《论法律中的真实以民事诉讼为例》《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第3期 。 [23]参见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93.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不需要对案件事实进行感知、判断从而达成了解了,证明责任承担者还需要履行说服责任吗?如果是这样,证明责任承担者又通过什么机制作用达到说服效果呢? 法官的判决 被定罪,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50]在英美国家,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界限在某些环节上以相同的原则运作,如刑事被告人的自愿承认有罪与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0.html -
了解详情
辛普森对其妻死亡负有责任,并判决其承担巨额赔偿责任。这是因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要高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根据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86. [20]许少波.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J].法律科学,2006,(6):121. [21]黄道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80.html -
了解详情
的核心内容之所在,有称其为民事诉讼的脊梁之说。 证明负担的内容构成,在英美法系证据法中,证明负担(Burden of Proof)内容包括举证负担(burden [8]参见陈界融:《中国民法学债法学源论》,第4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9]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17页,北京,中国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6.html -
了解详情
原告有权申请撤诉。此时,在举证时限制度已经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原告在诉讼上的处分权和在实体上的证明权时,撤诉权就成为原告规避举证时限,争取胜诉的重要技巧 甚至当事人根本不可能收集到。这种几乎没有环境和制度保障的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化,会使民事诉讼的判决基础有严重背离案件真实的危险。当大家还未从突然增大的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41.html -
了解详情
模式限制,除此以外,被害人不能提供或推进任何事情、不能与证明指控和推进辩护有关;证明被告有罪的责任绝对属于控方;强化控诉或与辩方争辩都不是被害人 资源。具体考证详见下文。 [32] 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这很特别。又根据该条第(四)项规定,当事人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9.html -
了解详情
的诉的法律规范应当是证据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民事诉讼的程序本位理论背景下,证据法确乎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大陆法国家将 证据方可采纳的规则,便是一个实体性证据规则;证明责任的分配也是一个实体性证据规则。后者规范的是证据运用的方式、方法和过程,如证据交换制度,便是一个程序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11.html -
了解详情
:《证券法律责任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一卷;张远忠:《论发行公司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载《法学》1998年第1期;陈更生:《信息公开担保的 文件中的陈述,并因此而蒙受损失,就有按18(a)条的规定提起诉讼的权利。该法同时又规定,一旦原告能够证明确实知道并依赖了被告向SEC呈报登记材料的内容,被告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88.html -
了解详情
人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由此,受害人的证明责任得以进一步减轻,双方的诉讼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然而,即使立法确立了有利于受害人的证据规则,也并没有完全免除受害人的 尚彦:《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527.html -
了解详情
三个阶段不是严格循序而进,而是互相结合、交叉进行的。而就诉讼程序而论,每个独立程序所表现的证明过程又各具特点。如收集证据主要完成于侦查阶段, 行政执法的 我们认为,现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偏严、偏高,不仅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做到,而且由于双方负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的提高必然导致加重原告的证明责任,增加原告败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5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