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参见刘咏、王雪琪:《论刑法的谦抑性》,载《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8页。)倾向,行政权的 。 其二,可预见理论。可预见性理论是英美法上适用极为广泛的因果关系理论。可预见性要求是认定近因的一个最一般、最有说服力的判断标准。依该规则,过失的被告对于他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895.html -
了解详情
无效之内容的深刻意义也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法律行为效力判断理论上的不周延与实践中的错误做法。[7]上述案件就表明了这一点。虽然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 仅仅为单纯引致到某一具体规范而已,[39]该条的真正意义,是针对不属于民法领域的并且仅仅规定了民法以外的制裁措施(如刑法上的可罚性或行政法上的许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000.html -
了解详情
一法律条文事实上或语句上的错误”⑤, “即使紧扣条文来解释,也不保证法安全”,因此,认为刑法解释应该针对自然的含义来进行这种认识,“无论如何也是错误的”。①2.刑法 ,我们还得出另一个荒谬的结论:在适用刑法规范的问题上,法官不能作自己的判断,而只能按照律师的辩护意见判决。因为律师的辩护意见无疑也是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705.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人道性。死刑是以剥夺人生命权益为基本内容的刑罚,由此可见对生命的认识是判断死刑是否符合人道性要求的决定因素。在人的所有权利中,生命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一方面 来镇压犯罪的目的,但是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犯罪率并未因死刑在立法上的增多而降低。目前《刑法》分则的十章犯罪中,除第九章渎职罪以外,每一章都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833.html -
了解详情
起来,忽视对罪犯合法正当权利的保护。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对这种错误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关于刑法任务的规定应当加以扬弃。具体而言 是有害的。就是造成了危害后果;而极少从受害群体或者个人角度来认识和判断危害后果。我们认为这种危害后果的判断标准有欠妥当,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612.html -
了解详情
。如刑事案件中DNA鉴定证据的运用,使无辜者受罚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错案的产生必然带来无效率,每一个错误的判决都导致资源的无效率使用。 [19]司法鉴定 ,利用技术优势就专门问题作出判断,从而补充事实判决者在专门问题上认识能力的不足。 明确司法鉴定的这种作用一方面为其自身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另一方面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509.html -
了解详情
的实体内容问题。基于传统的刑法理论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的认识,致使我国的刑事违法性缺乏实体内容。我们赞同陈 益,是否符合法定犯罪构成。在刑法适用解释学中,刑法适用解释论者没有必要再对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作出有无或者轻重的判断,因为立法者已经代表社会公意通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917.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的重要意义。 3.3防卫过当基本条件的判断 从新刑法对防卫过当的规定来看,要正确把握防卫过当,必须正确理解什么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什么是重大 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因而实行了所谓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 5.4避险客体 紧急避险是采取损害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52.html -
了解详情
,假释制度这一救济功能值得探讨。法官根据罪责依法裁判后,确有错误的,应依刑事案件裁判错误的救济途径寻求解决,若通过假释来更改裁判内容,予以救济,不仅违反 执行期限之后才可以适用;而减刑虽然也必须经过执行机关一定期限考察,但在刑法上没有严格的期限规定。(3)法律后果不同。减刑没有考验期限,减刑后被减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70.html -
了解详情
的意思,按日本刑法能评价为侵占脱离占有物,在我国既不属于受委托保管的物,也不属于遗忘物、埋藏物,因而评价为侵占罪还存在解释论上的障碍;其四,出于 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若本犯以为是共同犯罪案件的证据而毁灭,事实上与自己的刑事案件无关的,按照事实认识错误处理,阻却犯罪故意,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