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平台上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直接对话,互动参与传播。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博客、论坛等,人们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拥有这些信息交流的 诽谤的内容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对于新媒体管理人或所有人来说,有些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诽谤行为无法控制,此时诽谤罪的责任主体只能是诽谤者。换言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89.html -
了解详情
传播平台上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直接对话,互动参与传播。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博客、论坛等,人们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拥有这些信息交流的 诽谤的内容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对于新媒体管理人或所有人来说,有些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诽谤行为无法控制,此时诽谤罪的责任主体只能是诽谤者。换言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8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 二、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刑法保护现状及反思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在我国1997年刑法修订时,数字网络技术在国内只是初现端倪, 录像制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列举了可能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明确了利用互联网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刑事责任。 二是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2004年12月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48.html -
了解详情
常常属于预备行为;在结果犯的场合,要根据被利用者预定行为的盖然性高低,利用行为有的一开始就是实行行为,有的还是预备行为,而被利用者实施预定行为盖然性的 的复合结构。第二,对结果犯,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需要根据被利用者实施利用行为的盖然性高低分别进行判断。 个别化说试图根据间接正犯的具体情形进行实行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52.html -
了解详情
计算机磁盘、光盘,或者犯罪人使用计算机直接向他人演示作案过程从而传授犯罪方法,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空间传授犯罪方法。 另有学者还给出了网络教唆或传授犯罪方法的 的犯罪形式。在网上传授犯罪方法的重要特征是隐蔽性和弥漫性非常强,因为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等特征,其造成的危害也远远大于面对面的传授犯罪方法行为。 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895.html -
了解详情
台ENIAC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以来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现在的互联网(Internet)已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和千千万 万的网民联系在一起,从 的请求, 认为既然电子邮件是被告人倾向使用的联系方式,而且也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方式与被告联系,因此, 根据本案的情况,采用电子邮件送达是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67.html -
了解详情
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 4 ⑦资料来源:新华社.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⑧赵秉志、于志刚著. 计算机犯罪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6:440-441 ⑨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911.html -
了解详情
。 近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张。市场的扩张,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都对隐私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网络的发展对隐私权的 以发生误解之境地。[⑤]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也曾提到公布、宣扬、披露、利用等侵扰隐私的行为方式。[⑥]侵害手段可分为两类:披露或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405.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法律领域,也需要在新法的制定与现行法的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法律问题。注释: [1]David Hunter, James Salzman Durwood Zaelke'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Third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493.html -
了解详情
延伸至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协助很多 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44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