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责任得以排除,从而担保了责任主义。 一、问题之所在 日本刑法通说承认,某些情况虽属于实体刑法上的刑罚要件,但并不隶属于犯罪概念,并称之为客观的处罚 之内。而且,通过外观、口吻、行为方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判断对方的年龄,因而要求行为人对此存在认识,也并非不现实。 《儿童福利法》将儿童定义为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998.html -
了解详情
逐利机会而交纳入门费,通常不是认识错误,而是自甘风险,且入门费涉及用于犯罪的非法财物范畴,因此参与者的财产权益不再受刑法关注。 4、入罪追诉标准的不同。 1、本文的研究立场和基点。关于我国刑法上犯罪之间界限的观点,理论界存在着互斥论和重合论两大阵营,而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直接影响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9954.html -
了解详情
规范的内容不断变化,自然犯与法定犯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但这样区分对于解决法律认识错误等问题具有一定意义。[15]但是,犯罪人的道德异常成为自然犯与法定犯的 ,将犯罪人与危害行为加以抽象,这容易导致古典学派的行为论刑法无法有效针对犯罪人的具体情形实施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正如犯罪学家菲利所说,把法律看成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1231.html -
了解详情
为其受伤负刑事责任?这就涉及到这种有刑事政策意味的选择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让被害人自己为其充分认识到的冒险结果承担责任似乎更有利于减少这种危害的发生, 危险性有无与程度的判断均非常困难,而未准确、充分判断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情况下完全剥夺其重获自由的可能,这又明显属于不公正。 另外,《刑法修正案(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377.html -
了解详情
的积极性高,自愿程度高。如果因为赔偿能力有限,导致未能及时赔偿的,可以根据筹集赔偿款的积极性来判断赔偿是否积极。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亲属 ,2003:171. [24]王世洲.边缘构成加酌定起诉关于德国刑法上一种划分罪与非罪方法的研究[J].外国法译评,1996,(1):43.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9456.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化的,并不像某个行为是否犯罪的判断那样依赖于行为人内心事实和行为时的具体情境以及禁止规范、实体犯罪概念的运用。正因如此,《刑法》规定犯罪成立条件不可避免要兼 》隐含规定的定罪情节,才能充足犯罪成立条件。所以,对《刑法》第3条,如果错误地按照行政逻辑去建构,就趋向于采取法有明文规定必为罪必处罚,法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663.html -
了解详情
共犯独立性的理论(共犯独立性论),当然要被确认,而且不是共犯从属性问题中所说的从属性,所以用它作为共犯从属性的根据也是错误的。[56]团藤重光也 叶良芳博士持肯定意见。我们认同李洁教授等的判断,理由不再赘述。其次,阎二鹏博士关于共犯从属性说和独立性说的定位值得商榷。刑法学上对于犯罪行为的所有问题的探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552.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学的探究。总体说来,作品内容重复率极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错误的信号:刑法方法论即是刑法解释学。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只能停留在语义学或者形而上学的层面么 中的意义。在《犯罪人论》的序言中,龙勃罗梭说道:立法者、哲学家,这些人心灵正直,习惯于人类最高尚的思维;他们作出判断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他们几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846.html -
了解详情
之一,但绝大多数所持的都是解释论立场,似乎并未充分说明,为何要以是否旨在保护个人作为界定侵权法保护客体的适格规制性规范的判断标准。 此问题绝非庸人自扰 主张甲对上述损失予以赔偿。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赞同,原因就在于乙并未因《刑法》第104的规定取得私法上的法权领域。毕竟,侵权法并不具有像警察一样的维护治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239.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却得出了犯罪就是一切违法行为。这也是不合理的。 可见,刑罚就是一切惩罚,刑法就是一切法的结论是错误的,其前提犯罪可以适用刑罚和非刑罚惩罚就是错误的 在有责性的判断中,除了法定的理由外,还有非法定的期待可能性判断,也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适用以排除犯罪的认定。可见,大陆法系的犯罪论在犯罪认定上采取的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111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