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过程中,立法者未采纳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主张,但随着1998年我国政府对《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的签署,沉默权迟早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 法律适用优先民事原则,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刑法调整主要矛盾,民法调整次要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符合优先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这种刑事优先论的背后隐藏的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41.html -
了解详情
中写道:只有法律才能对犯罪者规定刑罚超出法律的刑罚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是没有法律规定的另一种刑罚,稍后的费尔巴哈近代刑法学的鼻祖,在他的《对 更不允许任何人袒护、说情、包庇。如有违反,无论是谁,一律要追究责任。所有这些都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适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原则,本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38.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阻却扩大追缴的适用,但是,因扩大追缴而行为人返还不能的被害人还是应该拥有对于国家在民法上的返还请求权。令人费解的是,立法者是基于何种考虑而没有 量刑的(附加)刑罚部分[131]。但是,对于特定的情况――根据《刑法典》分则和附属刑法的规定――已经确定的是:没收不是法院的自由裁量权,而是必须科处的法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37.html -
了解详情
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自首的基本标准.自首制度在中国的立法设置和司法适用源远流长,有关于此的理论研究也历久而弥新.自首制度对于司法机关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鼓励犯罪分子 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自首者得到从宽处理,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我国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对自首者从宽是一条符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80.html -
了解详情
范畴;客观上,持有与作为和不作为相鼎立,是传统刑法理论不能解析的第三犯罪行为形式。而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的认为,一般从主观心态上分,为故意犯罪和 禁止规范暗含着当这种状态出现时法律命令持有人将特定物品中缴给有权管理的部门以消灭这种持有的状态。从法律禁止推出法律命令----作为义务,得出持有不作为的结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60.html -
了解详情
,兼顾国际犯罪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三、关于罪刑法定中的法即国际刑法的渊源问题 如前所述,我认为,虽然在国际刑法领域曾有过罪刑法定原则的例外适用,但 只是国际法,而不是任何法系的规范,一般法律原则只能是国际法原则。[34]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国际法学者所主张的一般法律原则指的是国内法的原则,但国际法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7.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过失犯罪加以惩罚,而不问实际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修订后的刑法中已有三个过失犯罪的立法例,即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程度上得到克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罚金刑在诸多方面还具有自由刑不可比拟的优点,例如,将之适用于过失犯罪人可以使过失犯罪的处刑更加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44.html -
了解详情
相应的证明标准的适用。因而,在此我们对刑事诉讼作广义的理解。? (二)刑事证明责任? 刑事证明标准与刑事证明责任紧密相联。我国有学者认为,证明责任是从诉讼 有利于诉讼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而公诉机关则享有起诉权,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这同样要求规定相应的限制,以免滥诉无辜。但从性质上而言,起诉权仅仅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91.html -
了解详情
的另一方面,刑事责任,也不可能仅仅作为一种概念存在于刑法理论中,刑事责任的确定,是在对犯罪的确认之后所要进行的司法活动。社会成员一旦实施构成犯罪的 ,才能保证法律适用的公正性与合法性。[35]笔者认为,所谓事实的认识,是指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因为只有犯罪构成事实才对定罪和量刑有意义。我国刑法第61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205.html -
了解详情
的刑事司法现实来看,司法机关与其说是适用刑法,莫如 说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适用司法解释,因此,如果对危害结果的措辞作了统一性的规定, 那么,最高司法机关对定案 危险犯,换言之,责任事故犯罪的危害结果应否包括危险结果,这是一个需 要研究的问题。事实上,在我国刑法学界,过失危险犯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1.否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8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