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犯同样的刑事责任是一回事,而这类共犯行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前提性地认为正犯是实行犯,然后基于合理处罚的需要将 实施具体犯罪的共犯人亦可做如上评价。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判断是否是实行犯要根据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首先进行形式的判断,而并非着眼于共犯人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组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2.html -
了解详情
和正犯同样的刑事责任是一回事,而这类共犯行为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实行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前提性地认为正犯是实行犯,然后基于合理处罚的需要将 实施具体犯罪的共犯人亦可做如上评价。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判断是否是实行犯要根据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首先进行形式的判断,而并非着眼于共犯人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组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1.html -
了解详情
的意愿使用、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法律尤其是刑法不应该对这一层面的自由加以不恰当的干预。李教授主张取消这项过时的错误的法律,因为一方面错误地惩罚不该惩罚的 也应当随此而改变。[9]由此可知,在保留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判断标准进行关注,性风俗改变后的行为入罪则没有意义。但是目前的我国对聚众淫乱行为的判断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4619.html -
了解详情
。 与欧洲不同,我国民法学者对法益的认识与刑法学者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民法学者通常认为,法益是权利之外为法律保护的利益。比如,芮沐先生认为,权利 。由于具有不确定性,人们无法根据法益来划定自己行为的范围以及他人行为的警戒线,[48]因此,在行为人过错的判断上不如权利侵害那么严格,而对行为人承担责任之限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1014.html -
了解详情
和措施进行预防的危害社会行为[5],后者是刑法条文中明确禁止的危害行为。刑法上的犯罪是由犯罪学中的犯罪筛选而来。在刑法中如何规定犯罪,必须鲜明地反映出统治意志 才是最佳的用刑之道。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参见韩轶:《对刑罚一般预防的再认识》,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田宏杰:《刑罚目的研究对我国刑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8716.html -
了解详情
法系国家的传统做法,如英国在1981年《犯罪未遂法》实施之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于犯罪未遂的判断主要使用两个标准:一是实质性行为标准,即在具有犯罪意图 类似的规定。[36]主观未遂论的典型立法例是《德国刑法典》,该法第23条第3款规定:行为人由于对犯罪对象和手段认识错误,在性质上其犯罪行为不可能实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5548.html -
了解详情
法系国家的传统做法,如英国在1981年《犯罪未遂法》实施之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于犯罪未遂的判断主要使用两个标准:一是实质性行为标准,即在具有犯罪意图 类似的规定。[36]主观未遂论的典型立法例是《德国刑法典》,该法第23条第3款规定:行为人由于对犯罪对象和手段认识错误,在性质上其犯罪行为不可能实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5531.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明知程度的判断,可以考虑根据经验法则从前提事实合理地推认推定事实。[8]毋庸置疑,行为人对于刑法危险的认识程度,必然建立在其对于明知内容的知晓上,一个 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则成为了一种形式化工作,因为行为人有罪的结论已在具体论证环节之前得出。这无疑会错误地扩大了刑法的制裁范围。 因此,在具体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814.html -
了解详情
,有无造成公私财产损失,则是另一层面的法律问题,与吴英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链条只有在共犯关系中才可以适当拓展:一 实施诈骗行为;另一方面要考察被害人有无陷入错误认识。在高利借贷案件中,基于借贷双方对于借款风险和回报的高度认知,因而应当谨慎地判断有无诈骗因素。一方面,借款人之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91.html -
了解详情
。但这并不能说明严打战役是错误的,如果不 扫荡在社会面上的犯罪分子,任其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社会是不会安宁的。假设当初 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化的决策, 和效益的统一。(2)坚 持谦抑性原则,正确认识严打的功效。要正确认识刑法的补充性、不完整性、宽容 性。对于危害行为,只有在排除了民法、行政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3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