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物的,严格地说,属于基本犯未遂,结果加重犯既遂。剩下的问题只是是否适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的处罚规定的问题。本文的看法是,由于我国的法定刑较重 责任。[57] 日本判例认为,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犯与加重的结果之间只要具有条件的因果关系即可,不要求行为人存在过失。[58]从这种立场出发有一个判例:A和B共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857.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构成要件的人,帮助他人实施构成要件的人,都是正犯。[4]因果关系是扩张正犯概念的基本出发点,更有学者直截了当地提出所有刑法上共犯理论的出发点是因果 ,对上述四种类型的犯罪行为以传播淫秽物品罪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是否一定意味着按照其实行犯而非共犯定罪处罚,因为即使按照共同犯罪处罚,所定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500.html -
了解详情
意味着强制行为与获得财物之间因果关系必然存在的逻辑推理,论者推理结论的前提是:被害人是否处于被抑制反抗状态是不能确定的。如是,那与构成抢劫罪有何干系?这 情况,将此包括在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范围内,与刑法规定不违背;致人死亡只表明抢劫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不能说明行为人对死亡结果只能出于过失。(2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266.html -
了解详情
或专业认识能力的人,以行为当时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已经判明的因果关系为根据,认定行为是否具有发生侵害法益的可能性。例如,故意破坏交通工具罪是具体危险 研究,48,(2). [13][日]宗冈嗣郎.吾国にぉけゐ未遂犯の客观主义的再构成[J].刑法杂志,25,(34). [14]张明楷.未遂犯论[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63.html -
了解详情
于实行构成要件之行为人,凡是对实现犯罪构成要件之结果,赋予任何因果关系之条件者,皆为正犯,不分利用、教唆或帮助他人实行。刑法总则中的共犯概念只是对正犯 使利用人是否负刑责取决于被利用人是否构成规范的障碍,显然不合理。自律决定说和规范的障碍说、因果关系中断说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在此不再赘述。实行行为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663.html -
了解详情
的,由于没有保护现场和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且要说逃逸者对新的事故和死亡结果有预见可能性也并非不合理,那么这是否属于没有保护现场致死呢?在这种情况下 报告的,是否构成犯罪?或者是否行为人必须履行救助、保护现场、报告三项义务,才满足不逃逸的条件?可见,若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是《刑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9.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直接导出注意义务,从注意义务直接导出过失责任,结果是有因果关系的行为都可以构成过失犯罪。如此,过失概念的意义已经完全丧失。[25] 2.客观归责理论 大陆法系中,由于违反注意义务并不足以判断是否可以归责,于是还必须借助于因果关系理论,即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来对行为是否具有对法益实质的危险性。如此一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034.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直接导出注意义务,从注意义务直接导出过失责任,结果是有因果关系的行为都可以构成过失犯罪。如此,过失概念的意义已经完全丧失。(25) 2.客观归责 大陆法系中,由于违反注意义务并不足以判断是否可以归责,于是还必须借助于因果关系理论,即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来对行为是否具有对法益实质的危险性。如此一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997.html -
了解详情
的非食品原料的,也可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明知。 五、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刑法修正案(八)》生效后的影响 对于本罪的基本犯而言,司法机关不 有害非食品原料的合理定位[J].法学,2008,(11). {15}陈兴良.奸淫幼女构成犯罪应以明知为前提[J].法律科学,2003,(6). {16}周光权.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79.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他是否对该法律侵犯负有责任;然后才追问该案件事实是否可以被涵摄于刑法构成要件中。有时这甚至有可能是合目的的,也就是当将案件事实涵摄于构成 摆脱罪责,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存在注意义务违反的双重因果关系的情形。{46}紧接着要检验的问题是,该因果流程是否属于为行为人所违反的注意规范的保护范围之内。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4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