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且有抗诉必要。正如有学者指出,从司法实践看,检察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存在错误的判决、裁定都提出抗诉,有的刑事判决、裁定尽管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 同一问题存在不同认识的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由法院最终作出决断只是法律技术上的要求和法律制度上的安排,并不能说明法院的裁判就一定比检察机关的判断更正确、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54.html -
了解详情
全社会诚信而只有留下一纸合同还有什么意义呢?[32]如果王教授逻辑成立,我们的刑法是不是也应该给贪污、盗窃者留下机会,以改进国家机关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 复杂的法律关系时(只是因该法律关系穿上了劳动关系的外衣)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并进而基于此错误认识做出了错误的处理决定。笔者认为,无论是法律体系的建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193.html -
了解详情
说判断刑事公正合理实现与否应以刑法的规定作为标准,但法律是社会意志的体现,对罪刑等价也概不例外;专家对于刑事公正合理的实现与否的判断所起的作用只能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量刑公正合理性的认识与态度,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量刑基准点容易为社会所接受;量刑基准点的确定应以社会能够接受为基准,不应不顾民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49.html -
了解详情
,在刑法学领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惟一正确的真理性认识,理论始终处于发展过程中。在犯罪论体系的建构这个问题上,保持必要的学术宽容,对于理论的发展是 犯罪客体的,同时犯罪概念中恰好存在诸多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故对犯罪客体的判断应在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后,结合犯罪概念进行。 问题是在第二种模式,即犯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969.html -
了解详情
与对其它要件的判断在同一层面上进行。 【关键词】犯罪客体;犯罪构成;犯罪概念 一、概念之厘清 (一)关于犯罪客体 按照通说,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 ,在刑法学领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惟一正确的真理性认识,理论始终处于发展过程中。在犯罪论体系的建构这个问题上,保持必要的学术宽容,对于理论的发展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964.html -
了解详情
的作用还属见仁见智。到底如何认识目的解释的作用,还需从刑法文本的属性及目的解释的适用对象等角度进行分析。 附属作用论认为,在刑法规范解读中,目的解释仅 属性、个案事实及社会状况等方面综合判断,而不能作简单的附属作用或决定作用的判断。 三、刑法目的解释的目的 目的解释的作用无可置疑,在解释体系中的位置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949.html -
了解详情
和保障机能,因此,为了严格执法,必须对法律进行不违反立法意图的解释,以便统一认识,保证法制的统一性和司法公正性。 {9}赵秉志教授指出:即使社会危害性再大 之争,应当重新予以实质主义的审查判断,重新检讨不同刑法学者的观点立场。对于那种主张入罪论上的形式主义立场与出罪论上的实质主义立场、强调建立以形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72.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实务界却存在诸多认识差异。对于最高人民法院高调推进的死刑复核权收回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学者在乐见其成的同时将其解读为不过是对以往错误的纠正。司法实务界 。该案引发美国社会热议,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将对民意的判断、对举国共识的认知都写入了判决书,然而,对于真正的民意是什么,社会各阶层则存在很大的分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558.html -
了解详情
妥当与否,正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始终落后于别人的原因,也是实务部门抛弃我们理论界的根源。本文试图结合诸多典型判例,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从解释论上进行一些探讨, 珍贵树木的制品。如果因为不识珍贵树木制成的古旧家具材质而触犯本罪的,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可阻却本罪故意;如果因为不知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619.html -
了解详情
的作用还属见仁见智。到底如何认识目的解释的作用,还需从刑法文本的属性及目的解释的适用对象等角度进行分析。 附属作用论认为,在刑法规范解读中,目的解释仅 属性、个案事实及社会状况等方面综合判断,而不能作简单的附属作用或决定作用的判断。 三、刑法目的解释的目的 目的解释的作用无可置疑,在解释体系中的位置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9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