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进行规范和要求,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同时法律的国家意志性表明它与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等的区别,后者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 法的混合模式,同时遵从了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认可的法治原则:即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和一罪不二审等原则。3.惩治已然犯罪(实然性),防范未然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943.html -
了解详情
?回答是肯定的。量刑情节与缓刑情节可以合二为一,某一情节在刑罚裁量时与适用缓刑时的重复使用并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的刑法原则。② 四、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 、社区改造环境、家庭责任、配合考察单位或者基层组织的责任、缓刑考察期间的义务能否得到切实履行等进行核实,并考量对犯罪分子缓刑考察期间的监督责任能否落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839.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义务关系(structure)。人们依据这些规则定立合同、遗嘱和信托,与他人形成法律关系。与刑法不同,这些规则不是用来阻止人们反社会(antisocial)的愿望 无法使人们服从(除非是恐惧),更不要说具有服从的道德义务了。因此,法律、道德标准和正义原则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而非随意的,正如法律和制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904.html -
了解详情
这类儒家正统法律学说思想的印记,只有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宪政、罪刑法定、法律平等等全新的近代法学概念“[29]有学者对此作出评价称,梁启超 权利主体的意志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那么,从法学角度观察,权利的基本要素与从“权利的道德概念”考察视角所得结论有所不同。即从法学角度考察权利的基本要素,应当主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83.html -
了解详情
或企图施行酷刑或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行为,为严重违反医疗道德。关于生命的程序保障有:《关于保护面对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障措施》(联合国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与我国增强诉讼中的对抗性的刑事诉讼发展趋势相一致,体现了诉讼的民主性和文明性。供述义务则不仅违背无罪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规则,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83.html -
了解详情
》第4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表现为行为人对法律或道德、常识所要求的注意义务的忽视或违反(即疏忽或轻信),这就是过失犯罪主观方面的意识 15条第2 款虽然也对过失犯罪的“法律明定”原则作出了规定,但是,这一原则在刑法分则中并未被贯彻到底。近40个与过失犯罪有关的条文中,仅有第115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42.html -
了解详情
的力量或许还不足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九 结语——求同存异和求异存同 同性婚姻必然是一个道德的时代变迁问题,人们经常讲的求同存异的宽容在这个问题上展现出求异存同 思路上来避免同性恋特殊的指责,但是没有同性恋视角的平等可能是虚妄的。在中国不是这样吗?罪刑法定这一法治社会的一般原则附带地实现了同性恋的非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10.html -
了解详情
自由的圣经”(马克思语)。所以,近现代法制发展所形成的系列重要原则和制度,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规定不为罪、 之一般是说服教育和批评,即遭到道义上的谴责。前者要求权利和义务的严格对应和统一;后者履行道德义务(即善行)则不以报偿为前提。法律规范允许或禁止人们作什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55.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学》就设有专节讨论“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结论是:现存社会基于共同的道德情感,出于维护社会共同体不毁灭以及社会统治秩序免遭瓦解的需要,必然要对犯罪予以 探究犯罪防控。一、关于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备受刑法学界重视的理论问题。犯罪构成理论的提出,是罪刑法定主义在刑事定罪问题上的一种体现。德国的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1.html -
了解详情
131、141-143页。 [10] 这里的根本法则类似于哈贝马斯说的基于原则即元规范的道德,它是一种只承认普遍规范的系统。所谓普遍规范,就是没有例外 主要涉及死刑、人身自由、迁徙自由、辩护权、沉默权、罪刑法定、表达自由和结社自由等。 [50]例如,《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1款:法院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44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