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2)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包括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犯罪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3) 理论 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受普通法传统的影响,对犯罪一般理论的抽象研究较少,刑法中的许多规则都是通过判例法延续和发展的,因而没有形成像大陆法系那样系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7.html -
了解详情
刑罚的残酷、擅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强调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强调抽象和统一的刑罚价值观,忽视个体因素在刑法中的意义。正如日本刑法学家大冢仁所说,刑事古典学派 的差别范围、犯罪原因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做出界定,科学的发展虽然对此问题已有一定的认知,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确知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片面追求个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1.html -
了解详情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 的观点。其主要理由是:从刑法中规定“致人死亡”的条文来看,符合结果加重的两个条件:其一,基本行为和加重结果的因果关系。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879.html -
了解详情
的社会危害性在一般情况下比单独犯罪要严重的多。因此,对于共同犯罪,我们更应该启动犯罪中止这一刑法制度,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或者主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从而使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不甚明确。第四种观点强调共犯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被切断,以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56.html -
了解详情
共犯的未遂;其三,犯罪的本质仅从因果性和法益侵害角度进行把握,还不能说全面。 [16] 针对上述指责,有学者反驳认为,刑法中的共犯论其实要解决两 予以分类。教唆犯与主犯、从犯、胁从犯不是并列关系,但不能据此认为教唆犯不是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一种,因为我国刑法将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一节加以明文规定。这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15.html -
了解详情
债务人公司滥用公司法人资格。 二是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滥用行 为和实际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追究滥用法人人格行为人法律责任的 、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一般认为,《解释》这一规定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然而,仔细分析该条规定,其实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847.html -
了解详情
,在共同加害行为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特殊性。受害人不必证明每个共同行为人的行为与损 害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侵权法上坚持所谓的因果关系原则(Verursachungsprinzip )。侵权法上共同行为人、教唆人和帮助人的区分,可以对应于刑法上正犯、教 唆犯和帮助犯的区分。在比较法上,各国几乎都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229.html -
了解详情
在共同加害行为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特殊性。受害人不必证明每个共同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侵权法上坚持所谓的因果关系原则(Verursachungsprinzip) ,也包括故意行为。 [39]例如,甲乙两人并没有共谋,但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同时故意杀害丙,有一颗子弹击中了丙,但是,不能确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087.html -
了解详情
法规的违章行为与事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举例说明:驾驶员甲在正常行驶中遇到闯红灯强行穿越马路的行人乙,甲立即刹车,仍造成乙当场死亡 仍不满意,仍可认定被告人已经赔偿害人物质损失,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比如我院审理的王振亭交通肇事一案,被告人家属积极要求赔偿,但被害人一方狮子大开口,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52.html -
了解详情
,在共同加害行为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特殊性。受害人不必证明每个共同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侵权法上坚持所谓的因果关系原则(Verursachungsprinzip) ,也包括故意行为。[39]例如,甲乙两人并没有共谋,但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同时故意杀害丙,有一颗子弹击中了丙,但是,不能确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0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