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认识的因素包括:行为性质、行为客体(行为对象)、行为结果、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法律规定的其他事实(如禁猎区、禁猎期等)。此外在一些特殊的犯罪 结果及行为伴随状况。其中,“对结果的预见问题一直是判例法中故意争论的中心,焦点是对结果的预见应达到何种程度。”可见,香港刑法也强调对行为结果的认知。(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9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某些犯罪来说,还要认识犯罪构成其他要件的事实。例如,大陆刑法第243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就必须以“意图 故意的认识程度规定为“预见”。4、关于违法性的认识是否属于故意认识的范围对这个问题,学者们颇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肯定说、否定说和折衷说三种不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29.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仅仅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伤害案件是一种“行为”和“结果”之间有着必然因果关系的犯罪,其伤害“行为”和“结果”证据的提供,是被告人能否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 。而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以自诉方式来调解解决轻微刑事犯罪问题,导致了以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刑法犯罪不协调的执法现象。3、从司法实践看,刑诉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28.html -
了解详情
不足 刑法规范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其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刑法的安全价值,使人们可以根据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趋利避害地设计 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因而导致了现有的法律条文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譬如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政协、共青团等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否属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05.html -
了解详情
对其指向的客体或对象造成的损害即危害社会的结果事实,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事实。一般说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和行为所指向的客体和对象的 该罪还可能由故意构成。 (3)关于过失犯罪是否应标明“过失”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刑法没有对一些看似过失的犯罪用“过失”、“事故”加以限制,这不是立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61.html -
了解详情
罚”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与定罪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罚当其罪”的动态平衡提供前提。离开了“有罪必定”观念孤立地认识“罚当其罪”势必会影响刑法的评价与指导功能(而该 原则”,《法制日报》1997年4月5日第7版。)。 (二)关于模式选择问题 第一,牵连犯处断适用“数罪并罚”的处断模式。根据“有罪必定”的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5.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中的重要格言。然而,从刑法历史上考察,犯意(罪过)并不是从来就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的。①英国的古代普通法采取的是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为责任唯一根据的 犯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犯罪均属于相对严格责任的犯罪。这是必须澄清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刑法典并不容纳严格责任犯罪,前面列举犯罪均不属于相对严格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23.html -
了解详情
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刑法第125条所规定的“非法存储”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 的一种表述,枪支、弹药是否具有杀伤力与枪支、弹药所存在的危险性没有必然直接因果关系,关键是“看枪支、弹药被谁使用、如何使用”。警察使用的枪支、弹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06.html -
了解详情
心理上的青春期,他们在观念上表现为朦胧和愚昧和观念,很容易出现问题。 (4)未成年人的心理矛盾冲突 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的想法,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过 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院出版社1996年版 12张绍谦著:《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5386.html -
了解详情
来分别对待。六是一并审查当事人的过错,根据当事人过错与权益受损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力大小来分类. [参 考 文 献] [1]闵春雷. 非法证据 析[J]. 法律适用,2015( 3) :7 -11. [2]马长生. 法治问题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102. [3]付明亮. 关于完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53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