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刑事法杂志社1982年版,第6页。 [23][日]大塚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第176页 著:《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页。 [31]甘添贵:《共同正犯成立与责任的本质》,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726.html -
了解详情
意思,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如何确定盗窃罪的保护法益,实际上也是事关整个财产犯罪的问题,占有说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占有人的占有本身应存在值得保护的利益 他人的财物存在认识(这就是盗窃罪中,作为对客观构成要件该当事实之认识的故意)之外,还必须具有非法取得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实施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之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940.html -
了解详情
方向,却可能尚需时日。在调整之前,应当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等具体犯罪进行充分的研究,使之得到准确、有效的适用。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那么,关键的问题在于,这里危害社会的结果是仅仅需要认识到自己排污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936.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第247条的规定:损坏、遗弃、侮辱或盗取尸体的行为构成侵害尸体罪。故意杀人罪是即成犯,如果认为遗弃尸体的行为是事后不可罚行为,那么就意味着事后 就无所谓持有枪支的追诉时效和成立犯罪的问题。 五、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司法适用 在确认成立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情况下,还有以下问题需要研究:他人参与或者实施事后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458.html -
了解详情
始终值得同情。这并非意味着被害人不值得同情和怜悯,而是大量案例显示,被害人过错是故意伤害案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情节,这恰恰符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 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5期。 [5]王志强:《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616.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犯罪,在当时情况下人们所关注的实际是在过失犯罪(并未兼及故意犯罪)领域有无期待可能性适用的余地问题。第三,期待可能性不适用于无责任能力人。在德 遗漏后及时通过立法予以确认。而我国是一个刚启动法治化进程,刑事立法、司法以及研究水平总体上尚未摆脱幼稚的低水平法治语境下,如果否定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471.html -
了解详情
的拉大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引发犯罪率稳中有升。刑法修订时来不及调整或隐含的一些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已越来越引起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注意。笔者早在1996年 几十年来,刑法理论对一般犯罪构成和特殊犯罪构成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犯罪概念没有程度和层次区分,在故意犯罪形态中,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31.html -
了解详情
凭借单纯的惩罚并不能很好的维护统治,于是便采用了若干定罪量刑的原则。如区分故意和过失,偶犯与惯犯,规定老幼笃疾刑责减免,秋冬行刑等所谓的 中国传统犯罪特征的意义 (一)有利于了解古代的刑法知识 犯罪与刑罚是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犯罪以及有关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刑法的知识。通过学习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61.html -
了解详情
厘清,本文不欲置喙。但是,关于违法诱惑侦查所获证据之证据能力问题,国内学界虽偶有提及但研究未深[1],甚至一些观点还存在错愕之处。基于此,本文拟 应再采取权衡策略,而应当一律排除,因陷害教唆(即犯意引诱--笔者注)系司法警察以引诱或教唆犯罪之不正当手段,使原无犯罪故意之人因而萌生犯意而实施犯罪行为,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03.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提供了法律武器,为理论上研究共同犯罪指明了方向。共同犯罪是一种单个犯罪更为危险、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且共同犯罪人的责任问题也相对复杂。因此,正确理解和 犯罪人的犯罪事实的,并表示赞同的,不认为共犯。此外,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方式没有特殊的限制。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可以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