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绑架等几种严重的暴力犯罪上。现笔者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数起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犯罪死刑案例实证分析,以准确掌握这两种犯罪的死刑适用标准。 一、关于 杀人。可是这些完全不同的情况在我国刑事立法的规定中并没有相应的规定。 对故意杀人罪死刑的适用,早在1999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维护农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272.html -
了解详情
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应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案例1:2015年8月5日0时许,被告人杨振兴在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况下 据此,对其送被害人去医院途中放下被害人的行为,不应认定为遗弃行为。指控的故意杀人罪名不成立。但其逃逸行为,客观上延误了被害人治疗时间,致使被害人因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6007.html -
了解详情
主客观要件之中。其二,我国刑法典第263条的规定并未排除抢劫罪所采用的暴力手段包括故意杀人。我国新刑法典第263条(1979年刑法典第150条)明确把暴力手段作为 的一种特殊犯罪构成,刑法理论上称之为包容犯。参见陈兴良等著:《案例刑法教程》(下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269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38.html -
了解详情
乙自知非丙对手,于是,甲乙共谋殴击丙,以实现各自的犯罪意图,在此案例中,甲乙客观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看上去似乎成立共同犯罪,但由于二人的 被害人,此情况下并不能认定该类被告人不再具有犯罪共同性,而仍应将全案当作共同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来处理。如此类被告人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的继续进行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05.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能力的证据,作为证据采信,致使很多死刑案件辩护效果差强人意,导致冤假错案的案例出现。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办案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已经确立了未经质证不得认证 。 被害人有过错的情形,在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较为常见,判断刑事被害人有过错的标准应该以普通人的判断标准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798.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伤害进行辩护。且大多数的被告人也会在事后悔过时说:当时真没有杀害他人的故意,没想到会造成他人死亡。 公诉机关当然会根据案情提出自己较为公正的公诉意见。 的故意,但随着势态的不可控制,被告人主观上演变成了故意杀人。 案例:被告人甲与受害人乙本是朋友关系,本是在酒店一起喝酒,但并不知什么原因(无法查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46.html -
了解详情
的责任可以因之而减轻。准确把握被害人过错及其程度,对于因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死刑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被害人的过错分类问题,我们赞成按照 标准的观点,是否具有妥当性、合理性,我们深表怀疑。 从我们收集到的具体案例的判决来看,各地法院认定属于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情形主要有:(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71.html -
了解详情
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被告肖某亲属的委托,并经其本人同意,指派本律师担任其涉嫌故意杀人一案的辩护人。辩护人庭前查阅本案的卷宗材料,会见在押被告人,通过参加今天的 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而邀集人仅以聚众斗殴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案例,就是客观地遵循了犯罪构成中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转化型犯罪中实现过限行为进行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2610.html -
了解详情
了牢狱之灾。 本案要点法律分析: 本律师接受委托后查阅了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案例、到看守所会见了被告人、到检察院查阅复制了案卷材料,认为本案系共同犯罪,主要重点 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105.html -
了解详情
辉,致该二人轻伤。 【诉讼过程】 2009年7月28日,郭明先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8月18日被逮捕,经查犯罪嫌疑人郭 法院核准,已被执行死刑。 【要旨】 死刑依法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爆炸等涉黑、涉恐、涉暴刑事案件中罪行极其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67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