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就是行为人没有归还他人财物的打算,从而完全排除他人对其财物的所有权(包括非法所有权),这正是排除意思说的观点;行为人对于他人财物没有归还打算,即 具有还款的可能性即可,而不能认为只有行为人具有还款的必定能力才能排除其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意味着存在情势变更的情况。 其三,查明行为人是否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0550.html -
了解详情
必要性。[3] 但是这种论证理由很快被发现是不妥当的,因为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在非法占有目的与盗窃罪的保护法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盗窃罪的保护法益到底是采取本 损毁了财物的情形是否可以认定成立盗窃罪?另外,基于毁弃、隐匿的目的而夺取占有的情形是否可以认定成立盗窃罪?对于这两种情形来说,如果不考虑主观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0009.html -
了解详情
的必要性。⑶ 但是这种论证理由很快被发现是不妥当的,因为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在非法占有目的与盗窃罪的保护法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盗窃罪的保护法益到底是采取本权 损毁了财物的情形是否可以认定成立盗窃罪?另外,基于毁弃、隐匿的目的而夺取占有的情形是否可以认定成立盗窃罪?对于这两种情形来说,如果不考虑主观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997.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多种金融诈骗罪中,就只有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以及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其犯罪成立的主观要件。这种观点受到大多数学者的否定。第二种观点从 这其中许多内容均是从主客观相结合上提出的标准。如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非法集资骗取资金的,明知没有归还能力是从主观上对行为人的一个要求,而大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856.html -
了解详情
良俗;( 3 )被害很轻微或不具有可罚的违法性;( 4 )没有完全侵害占有;( 5 ) 没有完全排除权利者,等等。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使用盗窃是否构成犯罪 学论著中,通常被称为不法领得的意思,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以下统称为非法占有的目的。 [2] 参见[日]曾根威彦:《刑法的重要问题(各论)》,成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9.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多种金融诈骗罪中,就只有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以及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以非法占有目的为其犯罪成立的主观要件。这种观点受到大多数学者的否定。第二种观点从 这其中许多内容均是从主客观相结合上提出的标准。如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非法集资骗取资金的,明知没有归还能力是从主观上对行为人的一个要求,而大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0.html -
了解详情
违法犯罪活动”。因为,行为人将有关款项用于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例如走私、行贿、非法经营犯罪,其结果必然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相关款项势必被没收,行为人 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上述足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法定行为方式,有关司法解释未提及,乃是因为刑法的规定已经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618.html -
了解详情
上发挥作用,还能在权利行使问题的解决上有所作为。 【关键词】财产犯罪 非法占有目的 排除意思 利用意思 区分机能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 盗窃罪。如前所说的,行为人以毁坏的故意转移财产,本身对破坏他人财产占有有着认识和容忍,很难说行为人没有盗窃的故意,既然如此,行为人将他人的财产转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2103.html -
了解详情
了受害人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但不能以此证明行为人有完全否定现存所有权制度或占有制度的心态。而且,该行为往往并未对一般的交易往来关系造成损害,所以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8页。 [21]参见王占洲:《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标准》,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 [22]同前注[7],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83.html -
了解详情
了受害人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但不能以此证明行为人有完全否定现存所有权制度或占有制度的心态。而且,该行为往往并未对一般的交易往来关系造成损害,所以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8页。 [21]参见王占洲:《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标准》,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 [22]同前注[7],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68.html -
了解详情